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中国人的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和变迁,来看看有你的姓吗?

导读:姓名是人们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符号与标识,它是人在社会人文交流必须的信息表达、交流、传播的一种工具;它还是人们在描叙自己的能量与另一个能量之间的延续气场的一种载体。每个人出生后,父母都给起个名字,作为在人类社会中的独特标识。关于中国人的姓名的由来和历史变迁的知识,你知道多少?

做有谱的中国人

姓名是姓和名的组合。从历史上来说,标识人的社会身份的不止是姓和名,还有氏、字、号都能标识个人身份的符号,只是在不同历史时代,姓、氏、名、字、号起着各有侧重的作用。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姓和氏不是一回事,秦之后姓氏逐渐统一;历史上名和字也不是一回事儿,一直到近代之后名字逐步统一;号是有别于正式姓名,一般来说是自己给自己起的封号,带有彰显个性的意思。

中国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有讲究

一、关于“姓”的历史

中国人的姓起源于部落时代,据说5000年前就有了姓。最初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地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出自同一部落的人都是同一个姓,而且他们的后人都从这一姓世代相传。此外一般来说,带女字旁的姓都是比较古老的,比如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又如姞、妫等姓都很古老。

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

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相传伏羲氏的一大贡献就是明确了“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的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同一部落的人姓相同,而且他们后人的姓也相同,体现了血缘关系的共同性。

二、关于“氏”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逐渐提高,人类从母系氏族过度到父系氏族社会,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同一部落的人因为生产力的提升,便向更大范围地域迁徙发展,因而同一部落的人因为迁移也会产生不同地域差异。为了体现这种部族的差异,就产生了氏,在同一姓中以示区别,以体现其地位或身份的特殊性。因此氏是出现在姓之后,是姓的分支派生,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最初只有部落首领有氏,在夏商周时期贵族皆有氏,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只要有一些社会地位的人都有氏,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根据姓和氏的关系可知姓有,姓代表了大族群的血缘关系,是恒定不变的;氏代表了族群内小的家族或家庭的关系,可以根据情况随时变化。

氏是姓的分支派生,最初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

西周至战国的800多年时间,是姓氏发展的高峰期。一般来说,周王室分封出诸侯,诸侯有姓,而且其子嗣继承其大宗地位,以诸侯国君身份延续其姓,但是诸侯国君的族弟以及他们的后代被分到诸侯国其他地方的食邑,往往以其官职或食邑地名为氏,后来他们的后代干脆以氏为姓,因此姓氏越来越多,出现了复姓或多字姓。如西周的姬姓贵族中,有的以其官职“司马”为氏,后来转为司马姓;以封国为姓者如周武王封仲雍(姓姬)曾孙于吴国,其后代以“吴”为氏,后转为吴姓;又如以地名为氏,后转为姓的东郭、南郭等姓氏。

中华姓氏图腾变化图

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逐渐形成了《*氏族谱》《x氏族家谱》等姓氏通用的情况。秦以前,往往贵族(最起码有一定社会身份的人)才有姓氏和名,平民仅有名,秦统一六国之后,平民也都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朝以后平民也都有姓姓有,老百姓就成了劳苦大众的代名词

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如以国名为氏,有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殷、邢、齐、鲁、晋、宋、郑 、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今天常见姓;如以裴、陆、阎、郝、欧阳等乡亭之名为氏的姓;亦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以官职为氏的复姓等。

三、关于“名”的起源

名字与姓氏一起构成了中国人的姓名,姓氏是族群的共同标签,而名字则是本人个人专属。“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随着社会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发现“名”是区别自己与他人的必要标识,后来就逐渐通行起来,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秦以前,贵族有姓有氏又有名,贱民无姓无氏只有名;秦汉以后,无论贵贱都有姓名。《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因此名往往蕴含着长辈的殷殷期许。相传从周朝起,命名已纳入礼法,便形成了制度;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把为后代取名看得非常神圣,甚至神秘,有些时候因名字的原因,对人会产生很大影响。

国人正名,名正言顺

中国传统礼仪中,通常仅长辈可唤人之“名”,平辈或晚辈称字不称名,即使是帝王君主平时对臣子亦称字,若称名则较为轻蔑,甚至意指其人有罪。古人的除姓氏以外一般习惯用两个字或一个字,三国以前以多一个字的名字为主,从晋朝一直到现代,则多以两个字的名字为主。中国人在取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如有的家族在给族人起名时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家族中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

四、关于“字”的起源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一般来说,只有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有“字”。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字的普及和文化教育向底层民众传播,有知识文化的人才会有“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遗,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为表里,因此有“表字”之说。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字是让别人叫的

“字”的另一用意是方便他人称谓的,出于古代人际交往礼仪规定,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而个人自称时,只能使用自己的名或号,不能自称字,否则就是妄自尊大了。

五、关于“号”的由来

同“字”一样,“号”往往也是“名”和“字”的延伸,所以“号”又叫别称、别字、别号。按照《周礼》的说法:“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号是一种美称,直白一点,就是自我标榜。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号是自己起的,功能是自我标榜和彰显个性

明朝以后,随着工商业的日渐发达,一些商铺都给自己起了字号,如《乔家大院》中的“达盛昌”,类似于法人的姓名字号。当今很多人的姓名是爹妈起的,包含了他们对自己的期许和美好愿望,而随着网络世界的发展,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还要给自己起个网名或雅号,这个就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追求或彰显个人的独特个性,道理都是一样的。

春秋之前的西周时代贵族就有姓、有氏还有名,但没有字和号,如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周公是姬姓、周氏、名旦,他去世后追封谥文,后人别称他为周公旦、叔旦、周文公等。

会解梦的周公,姬姓、周氏、名旦,无字无号(西周初年)

春秋之后的贵族就开始有姓有氏有名有字,但无号。如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人别称其为尼父、孔夫子;战国中期楚国政治家、诗人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别称屈平、屈子、屈正则。

孔圣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无号(春秋晚期)

秦朝以后的姓氏合一,三国以后的人还有号,即有姓、有名、有字、有号。如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姓王、名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姓张、名居正、字叔大,号太岳。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秦朝以后姓氏合一)

六、当代国人姓名的现实状况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

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

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

据国内姓氏文化权威机构家族网统计,中国的姓氏李、王、张、刘、陈,可谓当代“百家姓”中之大姓,其人口之和达3.5亿。李、王、张三大姓人口分别占汉族人口的7.9%、7.4%、7.1%。按照姓氏进化的普遍规律,大姓人数将越来越多,小姓人数将越来越少,甚至最后消亡。

【新百家姓】

李、王、张、刘、陈 杨、赵、黄、周、吴

徐、孙、胡、朱、高 林、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韩 唐、冯、于、董、肖

程、曹、袁、邓、许 傅、沈、曾、彭、吕

苏、卢、蒋、贾、丁 魏、薛、叶、阎、余

潘、杜、戴、夏、钟 汪、田、任、姜、范

方、石、姚、谭、廖 邹、熊、金、陆、郝

孔、白、崔、康、毛 邱、秦、江、史、顾

侯、邵、孟、龙、万 段、雷、钱、汤、尹

黎、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变迁,以大工业生产以及农业、工商业促进城乡社会结构巨变,原来依附于传统农业的家族社会全面解体,人的个性更加彰显,在人的命名上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将原来多以三个字命名方式(姓+代表家族辈分的字+彰显个人个性的字)改为两个字(姓+名),又如原来体现家族关系的名字改的更加彰显时代特色,如x解放、x援朝超、x新华、x国庆等,体现了时代特征。

正是因为大姓集中、两个字起名等因素,重名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规范国人姓名,公安部2007年《姓名登记条例(试行)》征求意见稿,对公民起名作出硬性规定:公民应当随父姓或母姓,也允许采用父母双方姓氏。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允许子女随父姓或母姓,提倡采用父母双方姓氏,既可以表明子女与父母双方的家族和血缘关系,同时对于解决大姓人口的姓名重复问题,也具有积极意义。

规范公民姓名管理

《条例》对于公民取名用字,也做出了相关规定:姓名不得含有损害国家或者民族尊严、违背民族良俗、容易引起公众不良反应或者误解的字,同时要求除使用民族文字或者书写、译写汉字的以外,姓名用字应当在2个汉字以上、6个汉字以下,年满18周岁的公民申请办理名字变更登记的,只能变更一次。在全国很多地方已经大力提倡用三个字的名字了。

居民户口登记簿

其实中国人取名应该讲究科学,以姓+字辈+名,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取名,姓+字辈+名,以三个字较为妥当。经过千年的传承,一定是科学的,应该坚持发扬。而不应该以所谓的“理由”而放弃传承,出现事实上的混乱。

本篇文章旨在为友友们阐述一下中国姓氏的由来和演变,以及到到如今社会的进步演化,姓氏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和文明体现,读完此篇,友友们对姓名字号等等的由来都有所了解,欢迎友友们留言区共同讨论,欢迎你的热评。喜欢的友友敬请关注,后续中国历史精彩演义继续分享![玫瑰][玫瑰][比心][比心][握手][握手]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