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2、所在地区及其地理环境
3、分布区域
4、历史渊源
5、基本内容
6、主要特征
7、重要价值
8、存续状况
9、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10、传承谱系
11、主要传承人(群体)
12、代表性图片
项目简介
中华武学是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长繁衍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武术运动萌芽于原始社会,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为了抗拒野兽的袭击和自然灾害, 产生了原始形态的“武术”。从古至今还运用于军事作战技术之中,为战斗服务。是集健身、防卫、修身修道和养练(炼)性命之大成。
武学内容丰富,门派方法繁多,有内家外家之说,有南派北派之分,有长短之别等。理论、功法、要领各有所长,各有所能。太行意拳区别于其他任何家派。它不讲气沉丹田,意守丹田,固定意守体内外之境,不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收臀提肛等。
太行意拳(曾用名:古传太极)是源于太行山区的一个 功夫拳种,它以“五音六律”的音律太极学说为理论,融医学、易学和武学于一炉,保持了祖国武学原貌,内容丰富独特,是阴阳学说与传统武学完美结合的一种文化结晶。
太行意拳(古传太极)易学说:天地为一大阴阳,人体与万物是天地之缩影,均含天地之信息,并存储于人身与万物之体。“人生有死”“物生有坏”,这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生死之共同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并且物体内外均有系统化的自动化生消功能。天地间万物皆属后天阴阳五行的交感变态,皆属于生灭易化之中。古往今来,无一能除外。因此,人体与万物的阴阳交变乃不变之法则。
太行意拳(古传太极)五行八卦九宫说:天有五星,地有五气,人有五脏五体;天有八方套九星,地有八卦套九宫,人有八部九位合一体。
太行意拳(古传太极)的传承一贯就是将五行、八卦、九宫与人体部位相对应,并运用于养练的全过程,无论是桩(装)功,定步养练和活步养练,技击格斗与调解调理人体疾患,均要将天地人之阴阳五行、八卦、九宫调理调整摆在第一位。
五体:头、胸、腹、臂手、腿脚。
八部九位:头、肩、胸、腹、胯、尾、手、足、膈。
八卦九宫与人体对应:头为震卦,肩为兑,胸为离,腹为坎,胯为巽,尾为艮,手为乾,足为坤,中宫为膈。
桩(装)功功法:头为主宰,平心静(净)神,曲膝分脚,领胸撤胯,肩横肘撑,两臂环抱,呼吸自然,目似垂帘,额微收,舌自然,口微闭,头上玄。全身关节节节有曲,重心略偏前。
桩(装)法要领:静(净)神头玄,气定平心,意注全身,力贯周身,寻求舒适和平衡,找到舒适保舒适,找到平衡保平衡,在找与保的反复过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被舒适、轻松的体感所淹没,自然而然的达到闭七开八整体合一、忘我忘形的境界和入静(净)的目的。以此达到发挥人体自动化系统调理调整人体内外的平衡功能,促进人体健康。
太行意拳(古传太极)的运动法则为:有序运动,矛盾运动,弹性螺旋运动。运动、格斗时将八部九位(八卦九宫之筋骨皮毛肉)整体合一,上与天通,下与地接,在瞬间合力发出钢猛或柔顺之力。
所在地区及其地理环境
长治地处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东缘,山西省东南部,这里是中华民族最早活动的地带之一,从漫长的史前时代一直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能够找到我们祖先生存活动的证据。大量资料表明:这里是中华民族核心发祥地之一,是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众多的中国古代神话都产生于长治一带,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长治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生态秀美,是一块积淀着几千年文明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发展热土。
中华始祖炎帝曾在这里修行,并在这里尝百草、兴稼穑、订历法节气、削桐为琴、发明音乐,构筑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景观。
泽头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古称师岗,位于长治市郊区马厂镇西,东观太行山南脉老顶山巍峨胜景,登上巍巍老顶山,放眼望去,绵亘郊区东部,以五顶九岭十八道沟三十余处岩洞四十余座山峰而闻名。一个景点就是一个传说,一个山凹就有一个故事。西临漳泽湖浩渺水域,走在滔滔漳河水畔,这生生不息流淌的河流,源出长子发鸠山,在郊区境内蜿蜒数十里,过屯留、经潞城、绕襄垣、流黎城,滋润着上党大地,抒写着川流不息、一泻千里的豪情。
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厚,文化底蕴深厚。古有往西不过河,往东不上坡,往南不出沟,往北不出阁的洞天福地之传说。北方来水一分二,南方来水二合一,村中水分东西流,汇集村南归大河;村西建有五庙,村东建有六桥;村中古庙建在岗上,古庙戏台有四根石柱,每柱刻有六十四卦中之十六卦;庙院下建有地宫两层,出入口从村中通向村外。这里是春秋时期“河东文化”名人、晋国重臣师旷故里,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师旷》一书112页记载“太行西下是师岗,绿水青山子野乡”’王楷欧诗为证,近代群众开垦中发现清康熙御笔亲题重立的《子野圣迹》、《灵渎安澜》、《功存河洛》等石碑,进一步为泽头村实属师旷故里提供了实物佐证。
分布区域
太行意拳(古传太极)起源于山西省长治市郊区,传播于山西、北京、河南、河北、广东、上海、深圳、福建、山东、江西、安徽、海南、湖南、湖北等地。近代通过各类武术赛事和表演又广泛传播于香港、澳门、台湾及欧州、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历史渊源
太行意拳(古传太极)纯属家族传承的一门武学。在历史的长河中,遵古规遗训,具以口口相传,保持武学原貌。集养生、技击、治病于一体,在长治市郊区泽头村师氏家族沿传至今。当代著名武术家,深圳大学教师师景旺先生接承爷爷师书秀老先生秘传,家族功夫起源上古,学理依据春秋师永、师旷“音律太极”图谱之易理为根,经数代师氏前人丰富发展。师景旺先生不但全面继承,并且进一步的丰富发展了太行意拳,而且将这一武学文化授于胞弟师海旺、师湖旺、师江旺,还将它公布于世,传播于国内外,惠及世人。
基本内容
太行意拳(古传太极)以中华易学理论为根,以强身健体,普惠世人为德,以自卫御外为律,以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为法,以调理阴阳平衡为本,以系统功能、调节补能为技。集养生、技击、治病三大内容为一体。
养生功:九宫阴阳平衡法桩(装)功。站式:一、侧撑式,二、腹抱式,三、腹捧式,四、胸抱式,五、头抱式,六、顺步撑拉式,七、逆步提插式,八、金鸡独立式,九、蛟龙出海式。坐、跪、卧、行式略。
动功:定步,活步:吞波卷浪,风摆荷叶,顺水推舟,撑拉式,推拉式五大动功。以五大动作为基,举一反三,可演变无数技术动作和拳术套路,既可自养,又能除疾,既可演化套路,又可防卫御敌。
套路:走架,长锤,短锤,研究锤,套锤,炮锤,两仪锤,五行锤,十三势,归极剑,归极刀,判官笔,长、短、软兵器等。
治疗方法:一、间架结构调整调理法。
二、生物磁场能量补益法等。
主要特征
一、 保持了中华武学原貌,集养生、技击、治病于一体。
二、 阴阳文化与人体部位相对应,并运用于养练、修炼之中。
三、 以人体组织结构调整为技,内调脏器,外调骨骼皮毛,达到内外兼修。
四、 重视天地人三体相合,开八窍,进入体呼吸高级境界
五、 区别于任何家派,不进行气沉丹田、意守丹田、收臀提肛等做法,要求以意领形,意注全身,力贯周身,活的意识运用,调理自我。
六、 将人体进行区划,实行了系统化功能作用认识法,将人体划分为脑、胸、腹三腔,头、主干、四肢、三关(玄关、圣关、易关)。
七、 男女老少皆宜,练功时间场地要求不严,室内室外环境适宜均可练习。
八、 姿势可高可低,不搞苦练,以符合本人生理要求,自我感觉舒适为准则。
九、简单易学易练。
重要价值
太行意拳(古传太极)是深入研究师旷文化,进一步认识太极原理,探索与运用太极原理,促进人体自身、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门科学,是中华大地养生、武学的一枝独秀。
太行意拳(古传太极)为人类奉献出鲜为人知的运动养生理法,它关键是把握人体空间点、线、面、体的位置和力量关系,减缓无序的生理运动,修复机体的生机,达到内外在的和谐状态,使人体更年轻、更健康、更长寿。
太行意拳(古传太极)不是一个单纯的拳种,是调节调理天地人三体相合,在空间时间内达到合理生理变易,探索生命之源、生命之变化、易化过程,掌握生命易化过程之规律,展示出生命灿烂之花,集养生、技击、治病于一体,并能在舒适、快乐中度过一生。
存续状况
太行意拳(古传太极)传至清末师书秀老先生,经民国至解放后,他集太行意拳功夫于一身,后将此功法秘传于长孙景旺。七十年代末,师景旺先后两次代表山西参加了“全国传统武术观摩大会”,取得了优异成绩,深得武术名家赞誉,体育报报导称之为“枯树新芽”和“中国青年武术家”。
几十年来,师景旺在省、地、市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与弟弟师海旺、师湖旺、师江旺通过各类武术赛事与表演,对太行意拳进行广泛传播至河北、河南、深圳等十多个省市,并跨出国门,传播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多个国家地区,走向世界,服务于社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中国武术院原副院长张山曾多次同有关方面专家对太行意拳进行考察,认为此功法将阴阳、五行、八卦、九宫运用于人体养生、技击、治病,实际是太极易学养练之道,曾命名为古传太极。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1、 在泽头村建立太极文化园,修复古易晷。
2、 收入《中华武术拳谱》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大学生专项体育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