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河洛庙会

洛阳民俗文化庙会是以大型民间文艺活动为内容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每年4月份都有来自洛阳市各县(市)区以及省外的民间艺术团体和团队在洛进行演出。至今,洛阳民俗文化庙会已经成功举办了21届。

一年一度的河洛文化民俗庙会是展示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的良好平台,在抢救、保护和展示河洛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洛阳市文化富民、发展和发扬文化事业,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

河洛庙会习俗

耍的就是绝活—鞭陀

鞭陀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一直都受到广泛欢迎。洛阳也有不少爱好鞭陀的市民,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鞭陀协会”呢。他们不仅对“单鞭单打”、“双鞭双打”、“双龙出海”、“龙摆凤尾”等“老八套”的基本动作烂熟于心,还设计出了“新九套”,可以同时抽打“四面八方”的多个陀螺,比“老八套”更具观赏性。

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鞭陀协会即将亮相的陀螺型号也种类繁多,最大的直径35厘米,重达25公斤,最小的直径只有一寸,重量连50克都不到。不过无论大小,在鞭陀爱好者的手中,都能把它“玩得团团转”。

最是扣人心弦—斗鸡

说起斗鸡,这是中原大地的传统娱乐项目。其中当以洛阳、开封的斗鸡最为有名,每年庙会期间都会为大家送上精彩的斗鸡表演。

斗鸡有很多打斗招式,最传统的是“四路全打”招式,分为“映门打”、“脑后腿”和“左右斜打”。其中“映门打”也被称为“开门拜佛”,需要两只斗鸡面对面地互相进攻,可以充分看出双方的实力。“脑后腿”也叫“仙人摘桃”,此打法最为紧张刺激,斗鸡不仅可以相向而啄,还可以趁其不备猛地跳到对手后面,攻击它的后脑勺,这对斗鸡者的智力和体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让人眼花缭乱—抖空竹

抖空竹,又叫扯铃,是中国民间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玩的时候,双手各持一根竹木,在长绳上舞动一个形如哑铃状的滚轴,边提边送,滚轴加速旋转时会发出鸣声。在中国北方,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抖空竹,并能玩出许多花样。

片刻捏出人像—现场泥塑

最受孩子喜爱—面塑、糖画、吹糖人

面塑,俗称捏面人。表演者以不同颜色的糯米面为主料,经过捏、搓、揉、掀之后,再用竹刀塑成人物的身、手、头、面,最后为人身披上衣裳—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便出现了。

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在石板上飞快地浇铸出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并在上面粘上竹签。待糖稀晾干,再用小铲刀将糖画造型铲起,既可观赏又能食用。

国家“非遗”项目—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一种通过说唱等艺术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其曲调来源于河南各地方的多个剧种或曲种,如梆子、曲子、河南坠子等,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豫西地区曲调形态。

洛阳民俗精粹—挠阁,三弦铰子书

“挠阁”是北方方言,意为“抬起、举高”之意;“阁”指的是女孩。在北方农历新年期间,辛苦一年的村民会在本村或是邻村举行挠阁,迎接新年。

庙村民间艺术挠阁,在2009年入选第二批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典故

尽善尽美 洛阳纸贵

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出身贫寒,拙于言谈。他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文学创作上。“十年辛苦不寻常”,为了创作《三都赋》,左思在他的房间里,庭院篱笆下,甚至在厕所里,到处摆放了纸和笔,以便随时记下妙词妙句。经过了长达10年的辛勤努力,《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作品一经问世,马上风行洛阳。人们争相传抄,以至洛阳市场上的纸价因此昂贵起来。看来,河洛大地的人民尊崇文化的热情由来已久,积淀深厚的河洛文化也正是通过他们才得以脉脉相传,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河洛人的精神世界。

传说

洛神即洛水之神,名曰宓妃。相传她是古帝伏羲的女儿,一次游渡洛水时,不幸堕河淹死,做了洛水的女神。

宓妃后来嫁给了黄河水神河伯为妻。河伯名冯平夷,是个风流潇洒、放荡不羁的男子,对妻子并没有真实的爱情,整天在外面闲逛,民间传说他每年都要娶一个新娘子陪他玩乐。这使宓妃伤心极了,每天都在忧郁中度日。就在这时,她遇到了失意的射神羿,两个人很快地同病相怜而相爱了。可是这事情终于让河伯发觉了,他就化作一条白龙去找宓妃算帐,却被羿一箭射瞎了左眼,从此河伯变成了独眼龙。善良的宓妃看到河伯的眼睛瞎了,心里很难过,觉得自己伤害了丈夫,就中断了与羿的往来。

洛神是个非常美丽动人的女子,历代的许多诗人、作家都用最美好、最动听的语言来赞颂她。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在长诗《离骚》中写道:“我要驾上云车,去寻找这旷古的美人;解下我的佩带,表达我对她的爱情。”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