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科注卷之一(12)

△三至天心喜觀佛。 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既至忉利。心懷踊躍。瞻仰如來。目不暫捨。 文分三節。初、明六道流轉,以背此覺心也。葢此覺心,是諸佛所證妙道,是眾生所迷本源。則凡夫久遠劫來,流浪生死者,由不發此心也。其流有四:一見流(三界見)、二欲流(欲界諸惑除見及癡)、三有流(上二界。諸惑除見及癡)、四無明流(三界癡)。梵語闍提闍,此云生死。《勝鬘》云:“ 生者 , 新諸根生。死者 , 故諸根滅。由此風浪 , 長淪生死。”故《涅槃》云:“ 我昔與汝等 , 不見四真諦 , 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準《大論》:“ 眾生有三苦 : 一身苦 , 老病死。二心苦 , 貪瞋癡。三後苦 , 獄鬼畜。於是三種苦中 , 求暫休息 , 胡可得耶。” 次、因地藏獲證。此言六道眾生,在昔則萬彚沉迷,居三道而流轉。在今,則十力超悟,證三身以圓通。是誰之功歟,此皆地藏無緣慈悲無作誓願之力耳。 三、出感佛恩深。既承如來神力,得隨地藏偕來。內心深懷踊躍,外儀瞻仰殷勤。瞻者,相好,微妙看視無厭。仰者,智慧深遠,景慕有期。《大論》云:“ 佛坐師子座 , 現最勝身 , 光明色像 , 威悳巍巍 , 以此神力 , 感動眾生 , 其有信者 , 皆至阿耨菩提。”是以瞻之仰之,不能暫捨也。 △二釋迦詔告二 , 初如來摩頂付囑 , 二地藏合身領教 。 初二 , 初經家敘通。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 、 不可議 、 不可量 、 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 如來以一母陀羅臂,一兜羅綿手,遍摩所集無量阿僧祇分身地藏菩薩之頂,乃聖如意通中,轉變神力。故一臂能遍摩無量之頂,以慰勞安撫也。《大論》云:“ 手中悳字縵網莊嚴 , 當以此手安慰眾生 , 令無所畏。”是此謂也。 △二發言付囑二 , 初明 已 所化眾 , 二付囑未調眾 。 初又二 , 初總示化門調機。 而作是言吾以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捨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 此言佛調濁世眾機。如《賢愚經》:“ 散闍調象師言 : 佛世尊者 , 二種性生。一者智慧 , 二者大悲。勤行六事 , 所謂六波羅蜜。功悳智慧 , 悉具足已 , 號之為佛。既自能調 , 亦調眾生。”故云,我是無上調御師。《轉正法論》:“ 我是無上調御師,轉正法輪周世界,化度無量諸眾生,當知由悟心地觀。”故能調伏剛強眾生。即示以四諦,教以三學。以戒調伏其身,以定慧調伏其心。既修三學,自斷二惑。《輔行》云:“ 昔無信鉤。致造重罪。如狂象無鉤。不可控制。今以慚愧鉤。鉤無慚心象。”故云令心調伏,捨邪歸正者。《一切法高王經》云:“ 一時婆伽婆遊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先悉是編髮梵志,其名曰:優樓頻騾迦葉等。一切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人中大龍,應作者作所作已辦,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善得正智心,解脫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皆捨邪歸正,已授記作佛,此明已調伏者十中有七八矣。其有惡習深重,難於調伏者。十中猶有一二焉。如法華初開,五千起去之流。及調達弟子、螺髻梵王等。習者,習氣,正使雖斷,餘習尚在。身雖調伏,心猶未調伏也。 △二別明分身度脫二 , 初略明。 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 此與地藏分身方便度生形擊。故言吾亦等。《梵動經》云:“ 如來自知生死已盡 , 所以有身 , 為欲福度諸天人故。若其無身 , 則諸天世人無所恃怙。猶如多羅樹 , 斷其頭者 , 則不復生。佛亦如是 , 已斷生死。永不復生。 ”今所以分身者,正顯如來從法垂應。被大小機,現勝劣身。從一派出,有無量身。攝用歸體,不離一性。《大論》三十云:“ 若依禪定得四無量、背捨、勝處、神通、辯才等,諸甚深功德,悉皆具得,能令瓦石變成如意寶珠,何況餘事!隨意所為,無不能作: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手捉日、月,身不焦、冷;化為種種禽獸之身而不受其法,或時變身充滿虛空、或時身若微塵,或輕如鴻毛、或重若太山,或時以足指按地天地大動如動草葉。如是等神通變化力,皆從禪得。眾生聞是已,立於禪波羅蜜。”此是身輪現通。廣設方便,即是意輪鑒機,施無謀巧用。觀十界性相,乃以口輪說種種法。令熟者脫,未熟者熟,未種者種。故《大論》云:“ 釋迦牟尼佛 , 一世界中 , 常化作種種身 , 種種方便 , 以度眾生 , 此總示分身方便。 ”下別明調機難易。根是根性,屬於過去。今世根性利鈍,總由宿障重輕。若約四生論利鈍者。如《處胎經》:“ 佛告喜見菩薩 , 如我今日在母胎中 , 與諸十方神通菩薩 , 說不退轉難有之法 , 亦以神通入天四生 , 地獄四生 , 餓鬼四生 , 畜生四生 , 於四生中。胎化二生 , 盡漏得疾。濕卵二生 , 盡漏稍遲。化生胎生是利根人 , 濕生卵生是鈍根人。”故《大論》云:“ 諸佛先觀知有人 , 一切方便不可度。或有難度或易化。或復有遲或有疾。或以光明或神足。種種因緣度眾生。”是也。若約四洲論利鈍者。如天人費氏云:“ 次又一天云。姓費氏。禮敬如前云。弟子迦葉佛時生。在初天韋將軍下。諸天貪欲所醉。弟子以宿願力。不受天欲。清淨梵行。偏敬毘尼。韋將軍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周四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 北天一洲少有佛法。餘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 東西天下少有黠慧。煩惱難化。南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佛臨涅槃。親受付囑。並令守護。不使魔撓。若不守護如是破戒。誰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誡。不敢不行。雖見毀禁。愍而護之。見行一善。萬過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氣。上薰於空。四十萬里。諸天清淨。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付囑令守護法。佛尚與人同。止諸天不敢不來。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最存弘護。多有魔子魔女輕弄比丘道力微者。並為惑亂。將軍恓惶奔赴。應機除剪。故有事至。須往四王所。時王見皆起。為韋將軍修童真行護正法故。弟子性樂戒律。如來一代所制毘尼。並在座中。聽受戒法。因問律中諸隱文義。無不決滯。然此東華三寶素有。山海水石往往多現。但謂其靈。而敬之顧訪來由。莫知投詣。遂因此緣隨而咨請。且泛舉文相。以理括之。未曾博觀。不可以語也。余少樂多聞。希世拔俗之典籍故。搜神研神冥祥冥報旌異述異志怪錄幽。曾經閱之。非疑慮。況佛布天人之說。心進勇銳之文。護助形神。守持城塔。事出前聞。非為徒說。後諸緣敘並依出而疏之。”是也。準《止觀》:“ 利根是法行機 , 鈍根是信行機。如聞一切眾生 , 本有佛性。當下即信 , 信即思修 , 三慧頓成 , 是利根人。或聞善果 , 勤勸成就 , 則是仰信此理。思惟而修之 , 三慧漸進 , 是鈍根人。”《大論》云:“ 若眾生欲作重罪 , 善教不從 , 以苦言諫之 , 雖起瞋恚 , 後得安隱。”此正教鈍根者。善根的指菩提心。如身子輩極鈍根者,具歷五時,頓發三因授記是也。暗鈍久化方歸,如莎伽陀(此云小路邊生)等。業重不敬仰者,如調達等。《大論》二十六云:“ 如死人種種莊嚴 , 轉轉爛壞 , 終不可令活 , 提婆達亦如是。佛日日種種教化 , 惡心轉劇 , 惡不善法日日轉增 , 乃至作三逆罪。 (以是故,名为死人。) 又云 : 舍衛城中九億家 , 三億家眼見佛 , 三億家耳聞有佛 , 三億家不見不聞。佛在舍衛二十五年 , 而此眾生不聞不見 , 何況遠者。”又如貧老母,無度因緣,不得見佛,若得多信,利益無窮。我佛化門調機尚爾,則知地藏分身非易。故特以己形擊,彌顯其神力之難思也。 △二廣示二 。 初結前起後 , 此由眾機利鈍不同 , 信毀不等故 , 我分身度脫 , 是結上文 , 亦由眾生各各差別故 , 我分身現男女等 , 是起下文。 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 分身度脫者。如《處胎經》:“ 佛告智積菩薩 : 我宿命所行戒德究具 , 得成佛身。變化自在 , 無所不入。亦入於金翅鳥 , 亦入於龍子 , 亦入於魚鼈黿鼉 , 所化如是。 ”(中略) “ 故佛問彌勒 : 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 ? 彌勒言 : 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 , 念念成形 , 形形皆有識 , 識念極微細 , 不可執持。佛之威神 , 入彼微識 , 皆令得度 , 此識教化 , 非無識也。 ”(中略) “ 故曰 : 導師出現世 , 非緣不降神 , 要度未度者 , 示現無為城。”如來分身,可思議乎哉。 △二普現色身。 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 、 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 、 比丘尼 、 優婆塞 、 優婆夷身。乃至聲聞 、 羅漢 、 辟支佛 、 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 此示眾機,關佛慈悲,以王三昧力,不動法性,而往應之。如《處胎經》:“ 佛告諸來會者 : 吾從無數阿僧祇劫 , 能大能小 , 入細無礙 , 或在天上 , 劫數教化 , 或在人中 , 代彼受苦 , 或在畜生餓鬼地獄 , 教化無所不入。”此正顯如來化身妙用也。初現男子身。男者,丈夫壯而有室也。人生不可無所事事,故取力田為男職分所當為。子者,親之枝也。子有生義,天開於子,靜極而動也。次現天龍。《悲華經》云:“ 若有眾生事摩醯首羅天 , 我願化身如摩醯首羅 , 事八臂 者。化為八臂天身 , 事日月梵天。亦化為日月梵天 , 而教化之 , 令住善法。”《智論》云:“ 如菩薩本身 , 曾為大力毒龍。”“ 又龍王名馬堅 , 是大菩薩 , 以本願故 , 生於龍中。”次現神鬼身,如穢跡大權神王、大力明王等。如現大鬼伏曠野鬼等。山林川原河池泉井,此現依報度人。如《悲華經》云:“ 佛因中為救閻浮提人民饑餓 , 思惟捨身體血肉 , 中路有山 , 名水愛護 , 自投其身 , 即成肉山 , 高一由旬 , 乃至高千由旬。”天帝,如昔為帝釋。與羅呵阿修羅戰,以慈忍力勝之。昔為梵王,坐度樹下成道。梵名斫迦羅、伐辣底、曷羅闍。此云轉輪王。施設足說,金銀銅銕輪。應別如其次。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準《處胎經》:“ 無數阿僧祇劫 , 作大梵 、 帝釋 、 輪王 , 各三十六返。所度眾生無墮二乘 、 惡趣。”迦羅越翻居士。愛談名言,清淨自居。凡多積財貨,居業豐盈,皆受此稱。國王,粟散王也。諸侯所封之地曰國。从曰,而加或其中,以明各有分地世守,毋相侵也。王者,三才之主。从〡(音輥。一之轉也)貫三,立天地人之道也。如大光明王捨頭,月光王捨眼,迦尸王破胸出心,堅意王捨手等。宰,主也,烹也。調和膳羞之名。《周禮》冢宰,能調和眾官,故名宰。輔者,兩傍夾車木。朝堂有四輔官:左輔、右弼、前殿、後丞。所以主宰群辟,夾輔王化。如周官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云:“惟茲三公。論道經邦。”《大论》云:“ 菩薩大心思惟分別,如劬嬪 陀婆羅門大臣,分閻浮提大地作七分。若干大城、小城、聚落村民,盡作七分。般若波羅蜜如是。”。官者,宦也,公也。屬者,官僚部曲也。群辟之職,統於三公。漢魏已來,三師皆開府置寮屬也。已上皆未受道者,此下皆受道之機。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淨名疏》翻除饉。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饉乏也。尼者,女也。《大論》云:“ 尼得無量律儀 , 應次比丘。”優婆塞、優婆夷。《西域記》云:“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男。鄔波斯迦,云近事女。”謂親近承事諸佛法故。阿羅漢,翻殺賊、應供、不生。若《阿颰》(音 ?)云應真。《瑞應》云:真人。盡以無生,釋羅漢也。聲聞等,如前。而以化度句貫上諸文。非但佛身句,反顯不一。謂豈止佛身獨現眾機之前,隨其所感,普現色身。《寶雨經》云:“ 如來成就無量色身 , 若諸有情 , 應以如來色身而教化者 , 如來即能於一剎那(名極少時極少) , 或一臘縛(即迦羅。一千六百剎那名一迦羅) , 一牟呼栗多(六十迦羅名莫呼律多) , 各各於彼有情之所 , 示現如來色身之相 , 若應見種種別類有情身相 , 如來即於一剎那 , 乃至示現種種別類有情色身之相。”正今文之謂,皆是諸佛神智所感也。 △二付囑未調眾二 。 初勅觀累劫度生。 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 此佛自言於菩薩地,三大阿僧祇劫,勤苦無量。《大經》云:“ 我於往昔種種苦行 , 今得如是無上方便 , 為汝等故 , 無量劫中 , 捨身手足 , 頭目髓腦 ,是故汝等不应放逸。”疏云:“ 夫身命者 , 誰所不重 , 吾輕生忽死 , 經無量劫 , 指山指地 , 骸骨倍多 , 指海指江 , 髓腦非喻 , 況復妻子國城 , 捐棄無量 , 如是恩悳 , 但為汝等放逸無慚 , 繫在囹圄(上音陵。領也。下音語。禦也。言領囚禁禦也) , 不得解脫。”豈非累劫勤苦,端為度說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如央掘魔羅,受邪師教,佛以神力化之,即捨出家。梵王讚云:“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放大光明照舍衛國,一心合掌頂禮佛足,供養如來及央掘魔羅已,而說偈言: 奇哉調御天人師 , 如來善調央掘魔。譬如毒蛇見呪師 , 吹氣放毒不怖畏。”是也。罪苦。《大論》明二種:“ 杖楚寒熱等名身苦 , 餘殘名心苦。”諸聖人以智慧力。無憂愁嫉妬瞋恚等心苦,有老病饑渴寒熱等身苦(舍利弗風熱苦,畢陵伽婆蹉眼痛苦,羅婆那?提痔病苦)。於身苦中,亦復薄少。如人知負他債,償之不以為苦。凡夫人不憶負債,故身心俱受現苦。後世復有三塗之苦,故云罪苦眾生。

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 21 冊 No. 383  地藏本願經綸貫 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吾觀地藏威神力 恒河沙劫說難盡 見聞瞻禮一念間 利益人天無量事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