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到底是什么意思?给你最详细的解读

地支与生肖、时辰

地支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可能有那么一点点陌生,但十二生肖一定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在这里,我们不聊十二生肖和图腾崇拜之间的关系,这个说法也确实存在挺多不靠谱的地方。

十二生肖其实就是用普通民众熟识的动物来标识十二地支,毕竟“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要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好记得多,也更吸引人,这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从现今的考古发现已知,秦代的时候就已经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说法了,只是动物种类有那么一点点出入而已。

因为地支与生肖的捆绑,所以很多人认为十二地支是对十二生肖的解释,但事实并非如此。另外,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时辰同样可以用十二地支来对应,如下:

子时:23:00--1:00

丑时:1:00--3:00

寅时:3:00--5:00

卯时:5:00--7:00

辰时:7:00--9:00

巳时: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

时辰与地支的对应关系,于是又有人把十二地支依据时辰来强行解释,但依旧是不通的,最早的地支与生肖和时辰都没有关系,都是因为地支具备十二进制的特点而被作为计数工具引用过来的。

地支与月建

事实上,地支最早是用来标示月份的,十二个月对应着十二地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十二个月”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十二个月,它既不是阴历的十二个月也不是公历的十二个月,这还得从北斗七星说起。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但其斗柄始终指向北极星,北斗七星旋转一周被定义为一年,一年又被平分为四份, 每一份称之为季,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四季: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而每一季又被平分为三份,每一份称之为月,所以一年共十二个月。

北斗七星的斗柄又称之为“建”,因此划分出来的十二个月又称之为月建,十二个月建用十二地支来标识,分别称之为建子、建丑、建寅、建卯、建辰、建巳、建午、建未、建申、建酉、建戌、建亥,这是十二地支最早的使用场景,也就是说,十二地支最早是用来标识月份的。

再后来,每个月建又被平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称之为“节”和“气”,也就是说,最早的时候,“节”和“气”是不同的,而现在的“节”与“气”是不区分的,统称之为节气,所以一年有十二个月建,分二十四个节气。

在先秦及更早的时候,因为各个诸侯国的情况不同,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年首。自汉代开始以寅月为首,形成春夏秋冬之顺序,我们这里也以“寅”为首,其与二十四节气及公历的对应如下。

建寅:立春(黄经315度,2月3日-2月5日)、雨水(黄经330度,2月18日-2月20日)

建卯:惊蛰(黄经345度,3月5日-3月7日)、春分(黄经0度,3月20日-3月22日)

建辰:清明(黄经15度,4月4日-4月6日)、谷雨(黄经30度,4月19日-4月21日)

建巳:立夏(黄经45度,5月5日-5月7日)、小满(黄经60度,5月20日-5月22日)

建午:芒种(黄经75度,6月5日-6月7日)、夏至(黄经90度,6月21日-6月22日)

建未:小暑(黄经105度,7月6日-7月8日)、大暑(黄经120度,7月22日-7月24日)

建申:立秋(黄经135度,8月7日-8月9日)、处暑(黄经150度,8月22日-8月24日)

建酉:白露(黄经165度,9月7日-9月9日)、秋分(黄经180度,9月22日-9月24日)

建戌:寒露(黄经195度,10月8日-10月9日)、霜降(黄经210度,10月23日-10月24日)

建亥:立冬(黄经225度,11月7日-11月8日)、小雪(黄经240度,11月22日-11月23日)

建子:大雪(黄经255度,12月6日-12月8日)、冬至(黄经270度,12月21日-12月23日)

建丑:小寒(黄经285度,1月5日-1月7日)、大寒(黄经300度,1月20日-1月21日)

地支的本义

那么十二地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这里从春到冬的顺序,即“寅”到“丑”的顺序逐个解释一下,能力有限,可能会存在不准确的地方,有待指正和改进。

建寅, 通常是公历2月4日 - 3月6日前后,立春之后,北方的气温开始回升,冬末春初之际,也是动物毛皮最好的时候,所以远古人通常会选择在这个时节进行集体狩猎,以获取用以御寒的动物毛皮,他们最常用的狩猎工具就是弓箭,而“寅”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射箭中的,所以人们用“寅”字来表示这个时节。

建卯,通常是公历3月6日 - 4月5日前后,此时节,春风解冻,大地开化,地表已经可以挖坑动土了,远古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平整土地,准备耕作,而“卯”字的本义就是挖坑打孔,如卯榫,所以用“卯”字来代表这个时节。

建辰,通常是公历4月5日 - 5月6日前后,此时节,人们开始耕作,而耕作需要使用农具,“辰”字的甲骨文本义就是一种用大蛤蜊壳制作的耕种和除草的农具,所以用“辰”这种农具来表示此时节再合适不过了。

建巳,通常是公历5月6日 - 6月6日前后,初夏时节,动物们开始孕育后代,而“巳”的甲骨文形象就是孕育胎儿之义,所以用“巳”字来表示此时节的特点。

建午,通常是公历6月6日 -7月7日前后,仲夏时节,天气还未炎热难耐,所以人们会利用这段闲暇时间进行舂米,“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这也是先秦时期加工粮食的主要方法,“午”字的本义即是舂米的工具,即杵,并且这种加工粮食的方法被黎族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用“午”这种工具来表示这个时节。

建未,通常是公历7月7日 -8月7日前后,这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小暑和大暑,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此时的草木也是最繁盛的时候,而“未”字的本义即是枝叶繁茂的大树,所以用“未”字来代指该时节再合适不过了。

建申,通常是公历8月7日 -9月8日前后,立秋之后,天气转凉,但受季风影响,中国北方的雷雨天气主要集中在8月份,“申”字的本义是闪电,所有用“申”字来代指该时节还是比较合适的。

建酉,通常是公历9月8日 -10月8日前后,远古人酿酒方式与现在不同,需要自然发酵,发酵需要高温,所以经过一个夏季的自然发酵,此时节正是装坛储藏的时候,“酉”字的本义就是装酒的坛子,所以用“酉”来代表这个时节非常合适。

建戌,通常是公历10月8日 -11月8日前后,农业生产结束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练兵和保卫劳动果实,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秋季用兵的传统,而且不影响农业生产,这也是农耕民族的特点,这个秋季征兵的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戌”就是一种古代士兵使用武器,可以用来代表这个时节。

建亥,通常是公历11月8日 -12月7日前后,立冬之后人们开始屠宰畜养的动物,因为天冷,其肉也可以长久保存,“亥”同“豕”,其本义就是猪,所以杀猪是这个时节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并且这个习俗在北方一直保留到现在,称之为“庆丰收,杀年猪”。

建子,通常是公历12月7日 - 1月6日前后,这里要多说一句,这里的“子”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萌生的意思,引申为开始。“子”同时也是 商族的姓,这可能也是把“子”放在第一位的原因。这里需要强调一下,中国历史很长,并不是所以朝代都是以立春为一年的起始的,但一年总要有个开头和结尾,开头称之为元旦,结尾称之为除夕,在商周时期,也许并没有这样的名字,但意思是有的,庆丰收的活动往往是在收获之后的冬季进行,类似现在的春节,所以最早的时候并没有春节一说,但有入冬之后庆丰收的活动。“建子”即是庆丰收活动之后的第一个月,被看作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建丑,通常是公历1月6日 - 2月5日前后,这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二十四节气里的小寒和大寒,人们减少外出活动,在古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处于肃杀之中,因为寒冷都蜷缩起来,而“丑”字的本义是鸟的爪子,引申为蜷缩,弯曲,枯萎之义,以此来表达这个时节的气候特点和万物的状态。

地支与历法

简单补充一下,用北斗七星来划分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历法称之为干支历,属于太阳历的一种,在西方的格里高利历(公历)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历法是干支历和阴历所组成的阴阳历,公历传入之后,形成了以公历和阴历组成的阴阳历,也就是公历替代了干支历,但二十四节气保留下来了,毕竟这是农业社会必不可少的东西。

干支历中最早出现的是干支纪月,后来又衍生出干支纪年、干支纪日和干支纪时,十二地支出现在纪年里,也就是十二生肖的来历,出现在干支纪时里,这就是十二时辰的来历。

干支历不仅有十二地支还有十天干,关于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来源,我们会在以后的文章中继续解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