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埂生基:从一片桑叶到全产业链的蜕变

时序进入9月,但大足区中敖镇观寺村的温度依然高达35℃,成片的桑田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鲜嫩翠绿,桑园旁边就是标准化的小蚕共育中心和现代化的大蚕养殖车间。

“这是今年养的第六批蚕了,也是最后一批了。看这长势,全年蚕茧产量有望突破10万千克。”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责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埂生基”)倪蓓华兴奋地给记者介绍说。

近年来,埂生基致力于打造中国智慧蚕桑产业园、建设蚕桑及蚕桑衍生品加工集群,以“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发展成员企业17家,覆盖中敖、国梁、珠溪、宝兴4个镇10个村,已经建成标准化、集约化桑蔬间作基地7000亩,养殖车间14个,开发出蚕丝被、桑叶茶、桑葚酒、桑枝食用菌等衍生产品,成为一家集桑树种植、家蚕养殖、良种繁育、科普旅游等为一体的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公司。蚕桑产业已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倪蓓华在桑叶查看桑树长势

从城市白领到新农人

倪蓓华祖籍浙江,父亲是上海交通大学铸造专业毕业的高材生,20世纪60年代度响应国家号召,支持“三线建设”携家来到重庆。倪蓓华生在重庆,长在重庆,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妹儿,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培训学校从事招生管理工作,后来转行做起了地理信息方面的工作,这份工作与乡村产业、土地规划联系紧密,此间倪蓓华认识了重庆市社科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的一位教授,并拜他为师。在交往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乡村战略背景下农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倪蓓华于是有了下乡创业的“不安分”想法,寻思自己找个产业来做。有一次,和朋友闲聊中聊到祖籍老家的蚕桑业,早年江浙一带蚕桑业发达,然而随着当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一度遭受到较大的破坏,空气、土壤、水源污染严重,加上土地、人力成本的攀升,致使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生产规模逐年下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东桑西移”战略调整,广西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现在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蚕茧产自广西,产量大,但由于是在长年高温高湿的亚热带环境下生产出来的,茧丝质量与优势产区的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倪蓓华给记者分析说,“衡量茧丝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茧丝的长度。其实一个茧子就是一根丝,广西所产茧子茧丝长度一般只有七八百米,川渝地区生产蚕茧的长度可以达到1300多米,而且丝蛋白的韧性好。从全国来看,‘东桑西移’是发展大趋势,重庆具有生产高质量茧丝的优势。”

发展蚕桑业大有可为。倪蓓华锁定了桑蚕业作为自己的创业目标,接下来就是选地方了。之前从事的地理信息工作对倪蓓华寻找优良的桑蚕基地提供了便利,几番调研考察后,她选择了大足这个地方作为创业的根据地。“当地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土质宜种性广,适宜发展蚕桑业。大足有养蚕的传统和基础,过去家家户户养,因为组织模式、技术力量各方面的问题,老百姓放弃了,现在我采用新的模式发展蚕桑业,很容易将群众发动起来。”倪蓓华强调。

倪蓓华有了明确目标后,把自己的创业想法告诉了爱人李烨,爱人表示全力支持,并物色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筹集了200多万启动资金,2019年初,成立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责任有限公司,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中敖镇观寺村建立起一个800亩的蚕桑基地,当年就实现投产。

倪蓓华向大足区农广校校长徐梦介绍桑树利用情况

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

“种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养蚕,虽然不能丢了传统,但必须跳出传统,实现更科学、省力、高效、高端的目标。”倪蓓华强调。

但从城市白领到新农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学习是让自己快速成长的唯一途径。为此,倪蓓华积极联系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技术人员前来指导,多次参加大足区农广校、重庆市农广校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积极对接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并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基地共建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大足分院,携手打造全市智慧蚕桑产业园。

观寺村基地主要种植了6种优质叶桑和数十种桑树科研品种,在蚕业研究院的专家指导下,全部按照科学化种植,实现半机械化管理。每亩桑树能收桑叶4000斤,可养蚕3~4张。

“这是我们的智慧蚕桑指挥中心,技术人员只要通过电脑系统轻轻一按调控键,就可远程调控蚕房温湿度、实现核心示范区桑园的自动化灌溉、基地农事信息自动化收集传输和自动化办公调度……”走在智能化的养蚕车间,倪蓓华带着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介绍说。按照传统的养殖方法,一年能养2~3季蚕,人工养蚕不仅辛苦而且品质参差不齐。针对不同阶段的蚕喂养不同品种、品质的桑叶,技术员将为蚕的生长提供科学的营养搭配。同时,智能化的养蚕车间也将为蚕的生长提供最合适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通过车间不仅一年能养6季蚕,而且还能实现蚕茧品质基本保持一致。

在观寺村标准化的小蚕共育中心,技术人员在认真查看小蚕的生长情况,该批小蚕即将结束共育,这两天就能发放到蚕农手中。“在这里育的蚕子孵化出来要多点,自己拿蚕种在家里孵化成活率就没那么高,而且小蚕还不容易得病,共育的单产可提高10多千克,每张要多卖400块钱左右。”提起小蚕共育的好处,蚕农罗江兰忍不住称赞道。

“小规模作坊和基地生产出来的生丝其实质量是不太统一的,他们卖给下游厂商,下游厂商还得在用丝前筛选一遍。大规模的种植桑树和养蚕就要求种养殖过程中的标准的统一,让生丝的品质告别从前质量良莠不齐的同时也让生丝的品质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倪蓓华介绍,一个普通农户生产出来的生丝质量按照评定标准一般都在3A左右,但现在以埂生基为首的智能化、标准化蚕桑产业,其生丝质量比普通农户足足高出2至3个等级,品质一般在5A~6A。

观寺村位于中敖镇东部,由于基础设施差,山高坡陡、道路不畅,村内沟壑纵横,七湾八岔,海拔落差较大,坡高易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产业发展不好,被当地村民笑称为“穷旮旯”。于2014年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

工人正在桑园为套作榨菜整地

2014年至2018年期间,全村共识别建卡贫困户147户415人。观寺村2组村民刘玉芳便是其中的一户贫困户。刘玉芳现如今已有60余岁,她的老伴也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已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平时家里基本只能靠政府的一些补助过活。

村里的蚕桑基地开始运营后,给刘玉芳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为基地工作人员做饭。“现在我每个月收入基本都在2000元左右。”刘玉芳笑着说。随时可以回家照看老伴且能够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让刘玉芳安心不已。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种得一田桑,可免一家荒。”蚕桑以快速投产、快速成园等特点,埂生基落户为观寺村在脱贫攻坚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带动周边群众种桑7000亩,建了13个标准化的养蚕大棚,供村民免费使用。同时,村民养蚕完全没有风险,我们可以提供15天的小蚕,半个月左右,他们就能交茧卖钱了。”倪蓓华告诉记者。

据中敖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埂生基当地建立蚕桑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模式带动发展蚕桑家庭农场、返乡创业主体、农家乐等新型经营主体。“我们进来的时候,蚕房这些都是盖好了的,相当于是‘拎包入住。’”中敖镇天台村返乡创业人员涂代强告诉记者,他在天台村承包了200多亩地,每年其经营管理的基地能养6批蚕,所有的蚕茧有埂生基统一收购,不愁销路。

蚕桑种养殖基地面积扩大的同时,倪蓓华还在积极寻求方法提升桑园土地利用率,将桑园真正建成桑蔬立体高效农业。桑树种植、养蚕的周期与榨菜的种植周期正好形成交叉。于是每年9月底到3月初,基地里“主角”就变成了榨菜,所有的基地都开始带领当地村民种起榨菜,埂生基也开始提供种苗、技术,以及保底收购等服务,以解决农民种植前、中、后的所有问题。桑树与蔬菜就这样在一片土地上共同“生长”,桑园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得以大幅度提高,

“一亩地可以养3~4张蚕种,一张蚕种25000~28000个蚕卵。每一张蚕可产40千克左右的蚕茧,蚕茧今年的市场价50元/千克左右,每亩地养蚕的产值8000元,一亩桑园套种榨菜可收获榨菜1500千克,榨菜的收入有2000~3000元,算下来一亩地的产值过万元。”倪蓓华给记者算了笔账。

正在生长的蚕宝宝

全链联动,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种桑树只是为了养蚕子,这是过去的老观念。”倪蓓华指出。

埂生基推行的新型蚕桑产业发展思路是循环多元化利用模式。“比如说,秋天打了霜的桑叶,是很好的中药,我们可以做药食同源的产品,刚才喝的桑叶茶,还有把桑叶烘干后打成粉添加面食里头,做成包子、馒头、桑叶面条,不仅口感好、营养丰富,还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倍受消费者的青睐。”倪蓓华介绍起蚕桑业副产品头头是道。

每年的桑枝冬伐后,如果不处理,就会成为病虫害越冬的温床。在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埂生基对桑枝进行有效循环利用,将其粉碎后,添加棉籽、秸秆等辅料,做成菌包,用于生产木耳、秀珍菇,桑枝的生物利用率高达95%。桑树全程生长中几乎没有农药污染,生产出来的产品口感、品质好。养蚕过程中产生的蚕沙,收集起来加入生物菌种发酵腐熟后,用于培肥土壤,栽种果蔬,是营养全面的有机肥料。随着桑园面积的扩大,埂生基“以桑招商”引进新希望集团来建设现代养猪场。“每两三百亩桑园就配置一个规模5000头的养猪场,猪场产生的粪尿无害化处理后用来种桑树和蔬菜,桑枝砍伐粉碎则可用来做猪场的垫层,发酵后再利用又是上好的有机肥。”倪蓓华介绍说。

智慧蚕房

为了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埂生基还加大了对饲料桑、桑叶茶、桑果酒饮、桑枝食用菌、蚕沙利用等领域的产品开发力度,重点突出蚕桑食品类、桑茶饮料类、桑黄保健酒类、化妆品、面膜、乳液蚕丝蛋白类等大健康生物科技产品,进一步提高蚕桑业综合效益。不仅如此,埂生基还将以百里蚕桑产业长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载体,将蚕桑产业发展与“原山原水原生态”的自然底蕴和“原乡原味原生活”的人文历史相结合,积极发展以桑果采摘、蚕桑文化、创意景观为主题的农桑休闲康养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倪蓓华表示,未来埂生基将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大投入,助推大足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公司将实现总投资10个亿,发展立体农业基地10万亩,带动100个村,1万~2万农户就业。”

我们看到,在倪蓓华这位新农人的引领下,曾经的乡村传统蚕桑产业正在破茧成蝶,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