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了能赶上农时,所以根据大自然的变化,发明出了“二十四节气”。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可以理解为“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如果将“芒种”写成“忙种”,就比较符合这个节气的特征了。民间有一句俗语“芒种端午前,处处有荒田”,啥意思呢?
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可以解释为芒种节气一般都出现在端午节前后,这个节气本来是麦苗长势喜人的关键阶段,但由于已经时值夏季,所以雨水会一天比一天多,在洪涝灾害的影响下,很容易导致农业受损进而出现荒田。
一、芒种端午前,处处有荒田
芒种节气一般都出现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但这个时间段很容易碰上端午节,按照古人的说法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粮食收成不好,进而出现处处荒田的凄凉景象。
今年就符合此种情况,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原来这是古人根据气候变化,总结出来的一种农业经验。
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主流的说法认为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忌日。话说屈原之死完全是因为楚国政治黑暗,进而导致他报国无门,无奈之下才投汨罗江自杀。
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所以才会在他投江之日划龙舟、投粽子,后来这个习俗被继承了下来,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为端午节,寓意就是纪念屈原。
但按照节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端午节前后雨水量比较大,所以芒种节气如果碰上端午节,庄稼就会因为雨水问题而受灾。
其实,这句俗语在南方地区极为流行,因为南方地区的雨水不仅量大,而且还比较频繁,这就对庄稼生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在芒种时节,这种危害会更大。因为此时农民都在忙着收麦子、插秧,但“处处有荒田”的说法也太过于夸张了。
不过从南方的气候特征来看,芒种节气到来之后,往往就会进入“梅雨季”了,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在六月中下旬到七月中旬,进入连续阴雨天气。
如果持续下雨,不仅有发生洪涝灾害的潜在危险,而且也无法收割麦苗,很显然对农业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雨季提前到来,那么农民辛苦种植的麦子就会烂到泥土里。不仅意味着一年的收成白搭了,而且还会影响到插秧和播种。
另外,按照南方一年两熟或三熟的农业生产规律来看,收完小麦就要种植花生、和大豆了,一旦遇到阴雨连绵不绝的时候,肯定会影响农作物播种。
一旦耽误了播种的最佳时期,不仅会影响产量,甚至还会颗粒无收。所以才有“芒种端午前,处处有荒田”的说法。
不过有一些地方也有“芒种端午后,处处有酒肉”的说法,这种说法和“处处有荒田”截然相反。这又是为啥呢?
二、芒种端午后,处处有酒肉
如果芒种能在端午节后到来,那么就说明给农民留下了足够的收播时间,简而言之就赶在雨季到来前收麦、播种,那么这一年都会风调雨顺,庄稼就会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这一年就能大丰收。庄稼收成好了老百姓日子就会好过一些,才会有时间喝酒吃肉。
如果从农时的角度来看,芒种在端午节之后就说明梅雨季推迟了,人们就有充足的时间抢收小麦了,这样就能提前获得一些收入了。
除此之外还能及时播种夏季农作物,不仅没有耽搁农时还能收成更好,这种两全其美的时期何乐而不为呢!
三、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长根
这两句俗语可以理解为,芒种节气到来之际如果能抓紧栽种红薯,那么就能获得很好的收成,反之等到夏至再想起来栽红薯,那么不仅错过了最佳的播种时间,而且最后只能收“根”了。
这说明栽种红薯的最佳时间是芒种时节,而夏至和芒种相差半个月左右,对于红薯这种作物来说,如果晚种半个月,对产量的影响非常大。
结 语
节气和农时是古代老百姓,在和大自然作斗争时总结出来的智慧。时至今日农民依然要遵守节气规律,否则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颗粒无收,对于农民而言什么时候播种、收获,都需要根据农时和节气而定,否则就可能白忙活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