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春节的起源与传说

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还有一种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岁首。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春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首。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废除传统农历(阴历,实为阴阳历)改行欧洲的格利高里历(阳历),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以过元旦来称呼过农历新年。

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日本阴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暦,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虽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传统习俗过年,只是更改过年的日期,把过年的传统习俗改为格里历新年进行,但原琉球国领地冲绳县以及奄美诸岛等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同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越南,即使官方历法改用了西历,官方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