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系辞》是孔子等诸多名家学习《易经》的心得体会,用现在的语言表述,就是一篇以《易经》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那可是一篇理论水平极高的学术论文。
解读《系辞》之前,必须要明白几个概念,这些概念搞清楚了,《系辞》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要区别的概念是《易》《周易》和《易经》。现在的书籍、文章对于《易》的叫法可谓是五花八门,有叫《周易》,有叫《易经》,有叫《易》,这些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咱们还要从伏羲氏画八卦说起。
伏羲氏生活在新旧石器交替的时代,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具体时间谁也说不清楚,这些都是估算、推测的时间,作为现代人,也不需要详细了解到明确的年、月、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伏羲氏时期,人们对于打雷下雨,狂风冰雹等自然现象是迷惑不解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可怕的现象,总认为是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惩罚人们,确切地说,他们认为是妖魔鬼怪类的可怕物体在作怪。伏羲氏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他不相信电闪雷鸣是妖魔鬼怪,因为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偶尔为之,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现象。他就在这些现象出现的时候认真地观察,希望能够发现什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久地观察之后,伏羲氏终于发现这些现象有一定的规律,比如,打雷之前会是什么样,刮风之前会是什么样,下雨之前又是什么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他明白这些现象是自然发生的现象,不是妖魔鬼怪在作怪。他希望能够将他的发现表述出来并流传下来,便于百姓了解这些现象并依据这些现象生活,规避可能出现的灾难。可是,当时没有文字,人们都是结绳记事,如何把这些现象表达出来呢?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结合当时已经存在的火烤龟甲的裂纹进行占卜的情况,伏羲氏发明了八卦。
伏羲八卦就是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对应着八种自然现象:天、地、水、火、雷、风、山、泽。
伏羲八卦只是运用符号而没有具体的文字表述,这些卦名都是在经过若干年的历史积淀中慢慢形成的,八卦符号是这样的:☰(乾) ☷(坤) ☵(坎)☲(离)
☳(震) ☴(巽) ☶(艮)☱(兑)
当时的卦象只是单卦,即3条阴阳线组成,现在的专业术语叫爻。后来,也是在经过若干年的历史积淀中慢慢形成了重卦,即八卦均由单卦变成上下完全相同的重卦,再后来,到了周文王时期,又是一次历史性变革,将八卦两两组合,演变成上下卦象不一致的组合,共形成64卦,并明确了卦名、卦辞,这就是64卦的由来。64卦当时不叫《周易》,叫什么呢?叫《易》。请大家记住了,周文王时期的《周易》叫《易》,为了区别于夏朝的《连山》易和商朝的《归藏》易。这是易的第一个称谓的来源。
什么时候开始叫易经呢?这要从儒家鼻祖孔子说起。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就失望地回到了祖籍地——鲁国,向鲁国国君请求修订诗(诗经)、书(尚书)、礼(周礼)、易(易经)、乐(音乐)和春秋。我们现在一句话轻描淡写的就完结了孔子的成就,这可是千秋大业的无上功德。别说孔子修订的是六经,就是一经,放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能穷其一生完成就是功德一件啦!孔子修订的时候并没有命名为六经,六经命名是汉代的事情。孔子修订64卦的时候,据说是撰写了《十翼》等著作,也就是以64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啦!并将这些学术论文和64卦编辑成册,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就以《易经》的形式流传下来。特别是汉代设立六经博士更是将《易经》命名提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这是易的第二个称谓的由来。
到了魏晋时期,王弼等一批坚持以易理来解读64卦的易经高手们以宇宙本体论和人文政治学为核心来诠释《易经》。他们认为《易经》周流完备,无所不包,加之64卦是周文王演绎而成的,从这个时期开始,《易经》基本上就称之为《周易》。这个时期的释义、注疏都是结合《十翼》的内容进行解读,作品命名也是以《周易》为主,如王弼的《周易注》,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朱熹的《周易本义》等等。再啰嗦一句,64卦称之为《易经》,《十翼》称之为《易传》经传合体称之为《周易》。这是易的第三个称谓的由来。
现代学者对于易的称谓比较乱,我经常去各大书店查阅有关易学书籍,有称谓《易经》的,有称谓《周易》的,没有统一规范的称谓。倒是中国社科院教授余敦康写的《易学今昔》明确易学应该规范为《周易》,《周易》包括《易经》《易传》两个部分。《周易》是经传合体的学术形态。
不厌其烦地说了这么多非《系辞》的内容,是想要读者们先对易学有个清晰地认识,才跟着我去领略中国哲学殿堂里最早萌芽的种子。
原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解读:
第一句话“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非常浅显易懂,这是主宰中国3000年历史进程的精神支柱,中国一直存在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源就在这里。这句话植入到《易经》64卦中,可以理解为乾卦和坤卦是《易经》的门户,统领着64卦,我们学习64卦的卦辞的时候,要把乾卦尊贵,坤卦谦卑作为基本原则来把握。推而广之,64卦涉及到的上下卦中包括的乾卦和坤卦,甚至是阳爻和阴爻都可以适度把握其特性。
作为乾卦的天为何是尊贵的呢?《文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坤卦的地为何是谦卑的呢?《文言》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只要是对64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乾卦象征着龙,是阳刚之气,也是宇宙世界的代名词,人们对宇宙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强烈的探索愿望,宇宙世界在2000年前的人们心中是披着神秘面纱的不可知物。人们一直是用敬畏之心来看待宇宙。而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大地在人们心中是具有包容心态的谦逊母亲,是柔顺的代名词。
第二句话“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句话为何不说“尊卑以陈”呢?因为这句话不是指天地,而是指64卦的顺序排列是按照天地运行规律进行的,《十翼》中的《序卦》详细阐述了64卦为何要按照现有的顺序进行排列。“陈”是陈列、排列的含义,“卑高”是自然运行顺序。“贵贱位矣”是指每卦的6爻顺序,每一卦的6爻都分别代表着一定的位置,所以,解卦的人有时候会用爻位来指代6爻。现在通识的观点是:初爻(从下往上的第一条线)代表是“士”,是社会上的知识分子;2爻代表“大夫”,是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大夫官职的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地方官吏;3爻代表公卿,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以下干部;4爻代表“诸侯”,是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君,相当于现在省级地方行政一把手;5爻代表“天子”,是指当时的周天子,即周文王的继承人;上爻即第6爻代表“宗庙”,是皇帝家族设立的祭祀祖先的庙宇。每一卦的6爻从下往上呈现出从贱到贵的顺序,所以说,“贵贱位矣”,卦的位置顺序已经确定下来。
第三句话是“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我们知道,64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阴阳,阳为刚,阴为柔,阴阳不断变化,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动静有常”表达出宇宙世界也好,人类发展也好,都脱离不了动与静的结合,动与静是按照内在的自有的运行规律组合着,这个“常”字就是已经存在的永恒规律,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是一个意思。64卦代表着社会的变化、运行,如何变化、运行的呢?是动与静的结合,再进一步深入,就是通过阴阳表现出来。
第四句话“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学习《周易》的目的是为了趋吉避凶,吉凶是怎么出现的呢?按照常识来说,循道而为基本上会出现吉利的结果,逆势而为则不妙,会有凶险的后果。“方以类聚”的“方”原意是猴子,猴子是群体性动物,他们通常都是群居生活,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这句话表明了志同道合的含义,万物包括人类在生存中都在寻求共同点,避免不利的后果出现。
第五句话“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句话还在解释《易经》的内核,《易经》的内核有三“易”,变易、简易、不易。变易是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当中。简易是这种变化又遵循着大道至简的道理,有一条规律可以遵循。不易是从时空的宏观性看待宇宙万物又是不变的。庄子对于不易有句经典名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一个生命的诞生意味着死亡在未来招手,一个生命的死亡意味着另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生命就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不断延续,看似在变化,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可以看成不变。
“在天成象”是形而上的抽象之物,“在地成形”是形而下的可见之物,卦象是用6条线画成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可以看见的,可是这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却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我们想象伏羲、周文王,还有孔子生活的时代,他们对于宇宙的探索能够想象出具体的画面吗?肯定不能,他们只能是在脑海中使劲地努力地想象,无论怎么想象也都是抽象的,没有明确、具体的形状存在。所以,睿智的老子对于宇宙世界的描述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具体含义参见本公共号文章《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
这些不可捕捉的“象”到了地上则是“成形”了,暴雨倾泻下来,可以看得见、感觉得到;狂风刮起来,可以感受得到;太阳照射到大地上,可以感知到,等等,所有抽象之物下到凡间,就成了具体的形而下的物体,人们自然就感觉到各种变化啦!
第六句话“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这句话解释了64卦是怎么演变出来的。
前面说过,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就是这样不断的变化才形成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天地。根据学者的考证,最初的阳只是一根线“━”,最初的阴也只是“--”阴阳相互摩擦,才逐渐演变成3爻的单卦,由3爻的单卦演变成6爻的重卦,这些变化都是在阴阳的相互摩擦中形成的,这就是“刚柔相摩”的含义。“八卦相荡”,是指八卦如何演变成64卦的,“荡”是什么意思啊?荡是上下、左右、前后、高低不停地运动,就像我们荡秋千一样,八个单卦不停地荡,两两组合,就形成了现在的64卦。
例如乾卦“☰”,荡到坤卦上面就成了“䷋”,荡到兑卦上面就成了“䷉”,荡到离卦上面就成了“䷌”,荡到震卦上面就成了“䷘”,荡到巽卦上面就成了“䷫”,荡到坎卦上面就成了“䷅”,荡到艮卦上面就成了“䷠”。同样的道理,乾卦还会荡到下面,又形成其他的卦,这就是“八卦相荡”的道理。
孔子对于64卦的原理掌握得太透彻了,他用了一句“八卦相荡”还怕解释得不清楚,又使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雷霆在天空中响起的时候是不是就像气球爆炸的声音,一个物体膨胀的越来越大,越来越鼓,最后,嘭的一声炸开了。风雨滋润着大地,万物生长。
雷霆暗含着“震卦”,风暗含着“巽卦”,雨暗含着“坎卦”和“兑卦”,日暗含着“离卦”,这些易学大家们对于《易经》的理解实在是深刻,用语实在是优美、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