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作为百经之首,其雏型形成于西周末至春秋初期,即公元前八世纪。八卦预测最初盛行于周代,用蓍草起卦预测。起初,预测结果由朝廷保管。其后,根据累积的预测结果,编纂成书,则成为《易经》的雏型。之后,八卦预测由朝廷普及到各地的诸侯与士大夫阶层。以后,就盛行于各种场合中了。
因此,《易经》的卦辞与爻辞只是八卦的预测结果,并且是经过编纂的。许多人把它也看成是某些思想理论的表达,作者认为是不确切的。大多数的卦,在同一卦中,各个爻辞之间的含义是不连贯的,甚至每一爻辞各句话之间的含义也是不连贯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卦辞、爻辞只是由各次预测结果收集而成的。
由于《易经》只是记录八卦的预测结果,并无基础理论用以解释八卦的预测原理。为防不致于使预测发生差异,从战国末期到前汉初期,不同时期的学者们逐渐完成了“十翼”,从而形成了《周易》哲学。这是一个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是《周易》哲学形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没有《易传》的理论说明,《易经》就失去了灵魂;没有《易经》的存在,也许不会有《周易》哲学的产生,并且《易传》的理论也失去了它的一个重要实际应用价值,即预测价值。
《周易》哲学,特别是阴阳学说,从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周易》则被尊为百经之首。
据传,八卦是伏羲氏所作,六十四卦是神农氏所作,卦辞和爻辞是文王与周公所作,十翼是孔子所作。这显然有借托名人之名之嫌,但不可否认,《周易》首先来自于实践,经过众多学者、先贤们的修正完善,完成了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然后形成理论体系,再用理论体系指导实践的整个检验过程,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及其应用体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然,记载的并不是现在“八卦预测学”的全部,只是该体系的基础部分,后人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有更多的预测方法出现,如“梅花易数”、“六爻预测”等。经过漫长的发展,最后才有了现在的“八卦预测学”体系。
在古代,由于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因而人类对未来产生了莫名的恐惧。人们最需要知道,未来将要发生什么? 未来发生的事将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如何避开不利事物对人们的影响?种种对未来未知的需求,促成了有识之士对自然界、人类行动的研究和对未来的研究,八卦就由此产生了,《周易》哲学理论也由此产生了。
因此,至少可以这么认为,《周易》是一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行动的著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用现代语言来说,它研究的主题,就是“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与未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