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节日的意义——写在西方耶诞节之前

12月21日刚刚过去,如今已被很多人遗忘的日子——

冬至,一个中国古代“大如年”的节日,过得不知不觉,悄然无息。

12月25日即将到来,如今年轻人可能都知道的日子——

西方耶诞节,一个西方最为盛大狂欢的节日,在我们的年轻人中异常流行。

传统节日文化

节日是民族的象征,文化的外显形式之一,反映着一个族群更深层次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所以,对我们来说,传统节日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每一个华夏子孙宝之、贵之、尊之、爱之。

传统节日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惜背后的节日源流、文化内涵等等,已渐渐被国人淡忘,似乎一说传统节日,很多人就以为徒具形式,只与美食相关。

然而,哪怕只是这些食物,背后也包含着一段段历史,或一个个故事,或一缕缕文化信息。

比如中秋节吃月饼就只是吃一个饼吗?

传说,在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罗公远先生,本事特别地厉害。有一年中秋的晚上,罗公远先生陪着唐玄宗一起在皇宫里赏月,两人畅聊古今,相谈甚欢。聊着聊着,唐玄宗问起了天上的月宫,对那里十分的好奇,于是罗公远先生用一把手杖化出一道直通月宫的银色长桥,带着唐玄宗一起去游月宫。

月亮上的广寒宫,用水晶做台阶,仿佛行走在镜子中一般,其间有仙山琼阁点缀,令人心旷神怡。宫中的嫦娥仙子见到家乡来人,连忙请他们入宫,还让人端出了月宫里的仙饼请他们品尝,并让宫女们为两人轻歌曼舞。唐玄宗从未见过如此曼妙优雅的舞姿,从未听过如此悦耳动人的舞曲,从未吃过如此鲜美可口的仙饼,确然不似人间所有。他心中欢喜,便暗暗记下了天宫舞曲,回到人间后,就整理成了优美动人的“霓裳羽衣曲”,还命人仿造出了月宫中的仙饼。因为这个饼原本是月宫之饼,形状圆圆的又像月亮一样,所以人们就叫它“月饼”。

当我们了解了这么一段故事传说,吃月饼就不只是吃个简单的饼了,吃的其实是一种文化情怀,品的是一缕文化芬芳,体会的是我们华夏祖先们传统的世界观和精神追求。

还有刚刚过去的冬至节,不知大家有没有吃饺子,或者馄饨、汤圆、羊肉等等?各个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些食物其实都与历史、传统、文化等等密不可分。

比如,吃饺子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

相传,张仲景先生告老退休回到故乡的时候,正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冬天。在回来的路上,他看到不少百姓衣不蔽体,耳朵都被冻烂了,心里十分难过。于是到家后,他就让徒弟在一个空地上搭了个棚子,架起了一口大锅,煮了一道“祛寒娇耳汤”,给穷人们喝了治冻耳朵,而那天正好就是冬至日。

这祛寒娇耳汤,先是将羊肉以及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汤锅里煮熟。百姓们吃了以后,浑身暖和,耳朵也治好了。后来的人们为了怀念张仲景先生,每逢冬至,就做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着了。

在严寒的冬日里,读上这样一段承载着人文关怀、历史文化的故事,心里都是暖暖的,再配上那热气腾腾的饺子,咬上一口鲜香,饮上一碗热汤,那就是原汁原味、千回百转、始终不变的传统味道。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先贤,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关怀着百姓,爱护着苍生,以自己的力量与温情照亮了一方土地上的生灵,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人间的正义与美好。他们,不该被子孙后代所遗忘!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文明的光辉,也是笔者倡导大家弘扬、振兴传统节日文化的原因所在。

冬至节

然而,前面所述的美食不过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冰山一角,背后还有更多深刻的底蕴与内涵。

就拿刚刚过去的冬至为例,古人是非常重视冬至节的,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每年这个时候有很多庆贺活动,就像过年一样热闹。《东京梦华录》有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那么古人缘何如此重视冬至节呢?

冬至其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

从自然现象上来说,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天一天比一天长。

而我们的古人透过现象看本质,体察到了最精微的阳气变化,认识到了这一时节的重要性。古人认为,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至,是一年中阴气最盛之时,但也是阳气始动,一阳复生之时。

而阳气代表的是天,代表这个世间健运不息、充满生机的力量。对于古人而言,一阳复生不正如神圣诞生,所以冬至节就是华夏的圣诞节了。

因此,古人非常重视这个时刻。在三代甚至更早的上古时期,就有天子冬至祭天的传统。一直流传到清代,尚有祭天之礼。

民间为了庆贺这一阳复生的时节,也会举办各种庆典,祭祀先祖,亲朋好友互相赠送礼物,聚饮欢会,向尊长进酒等等,历史上不同时期形成了各种习俗,非常兴盛热闹。

所以,庆贺冬至节的背后是有其自然实质的,这也反映了华夏文明自然真实的底色,其中保存了很多更加原始真实质朴的信息。

西方耶诞节

可惜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西方耶诞节日渐流行,而传统热闹隆重的冬至节却渐渐被淡化。

耶诞节是庆祝耶稣降生的日子。西方宗教文化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堕落,神为了拯救世人,便让自己的独子耶稣投生人间,做世界的救世主。随着基督教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耶诞节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似乎已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各地都在装点着圣诞树,戴着红帽子的圣诞老人四处可见。

所以,耶诞节说起来是一个西方宗教节日,传播的是西方宗教与文化,而其最初的实质据说也是为了庆贺自然的阳气变化,但可惜与自然真实有了几天误差。

写在最后

从自然的角度来说,中国传统的冬至节更为符合真实的变化。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说,传统的冬至节,流淌着人文情怀,闪耀着文明光辉,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积累的文化底蕴。

当然,对于西方节日的流行,我们应该持基本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所谓和而不同,应礼敬万物,求同存异。

但最为关键的是,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要分清楚主体,掌握好边界火候。主体应该是华夏文明,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热闹庆祝西方节日的时候,莫要丢弃了传统的节日,莫要忘了一代代值得铭记的先辈,莫要遗失了我们华夏的根本!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