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唐朝人如何过清明节?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从节气来讲,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后15天,为清明节气。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在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在清明节里,讲究进行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十分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扫墓与禁火

探讨清明节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是十分特殊的,如前所述,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习俗后,二者合二为一,才形成了清明节。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称墓祭、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设冢人、墓大夫分别掌管王、侯、卿大夫、士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

秦汉时代,扫墓的风俗注入了礼俗的内容。《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这是当时供奉陵园的礼制。因此,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十年(34年)至长安“事十二陵,躬祭于墓边”(《后汉书·光武纪》)。尽管汉代没有确定寒食之日,但汉人重视祭祖是可以肯定的。由于汉代人把祭扫祖先坟墓看得很郑重,所以王充《论衡·四讳》记载有因犯罪判刑者,不可上坟墓祭扫的礼俗。

《清明戴柳》,选自《北京风俗图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分裂,军阀割据,烽火连年,尽管如此,但人们对扫墓之风依旧重视。许多在职官员,常请假回乡扫墓。他们请假回乡扫墓,一去就达百日。而到了唐代,拜扫之风从达官显贵到庶民百姓都已十分盛行,并且将拜扫的日期定为寒食节。每逢清明节到来,“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成了一时最重要的社会风尚。值得注意的是寒食节与清明节本为两个节日,但就扫墓而言,到唐代已合二为一了。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清明寒食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古代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视拜扫祭祖,借以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思。尊祖、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是宗法制的核心之一。所以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极盛。《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三月下诏令京师官员寒食拜墓,在京畿以内者可于假日中往还,在外州府县者也可奏请扫墓。

清明节俗与娱乐活动

清明之日,时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绿,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踏青

长安踏青之风是十分兴盛的。青年男女在踏青时,常常发生一些爱情故事。据《唐诗纪事》记载:唐德宗时诗人崔护,风流倜傥,清明时踏青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他因口渴,叩门求杯茶喝。良久,有一女子来到门前,捧杯水让座。女子独倚门前,姿态楚楚动人。两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礼教约束甚严,一男一女能如此单独相对,已属机遇难得。故崔护以语相挑,彼此注目良久。

崔护临行时,女子送到门外,似有恋恋不舍之意。第二年清明,崔护追忆往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桃花依旧,然而门上挂了一把锁,空空无人,惆怅之余,挥笔题诗于门扉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清明时因有寒食禁火之俗,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古代盛行打秋千、蹴鞠、拔河等一系列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打秋千

打秋千起源于何时?一说是由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习武活动演变而来。秋千之戏到南北朝时传入南方。每年的春天,人们把长绳拴于高大的树木上,仕女们穿着五彩缤纷的鲜艳服装坐在上面,而后轻轻地推拉,在空中起飞荡漾。

唐代,此游戏到了清明节尤为兴盛,被称为“半仙之戏”。天宝年间,每到寒食清明节来临,宫中都要竖立起秋千架,令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宫女们欢欢喜喜登上秋千,上下凌空,彩衣绣裙迎风飘舞,宛若仙女从天上飘飘而降。长安市民竞相仿效,风靡一时。正如杜甫《清明二首》诗中云:“万里秋千习俗同。”这些少女结队荡秋千,不畏风险,互相争胜,一直到与树梢平齐。由此亦可见,唐代荡秋千活动在民间极为普遍。

踢蹴鞠

唐代足球壳由汉代的充毛发展为充气,用动物的膀胱作球胆,增加了球体的弹性。古代称足球为蹴鞠,清明寒食之日,踢球之风盛行一时。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过时人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似月圆。”清明正是寒尽春生之日,晴空万里之时,足球场上,队员纵情奔逐,竞相争夺。一会儿长距离疾驰,一会儿又骤然突破,彼呼此应,人欢球跃。有时球在脚下如滚丸,忽而又凌空而起“似月圆”。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就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如果说仲无颜《气球赋》及王维诗描写的是民间的蹴鞠活动,那么诗人描写宫女踢球之作更是不胜枚举。如韦庄的“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长安清明》);“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寒日醉饮三首》)。

击鞠

唐代清明球类活动的另一项目是击鞠,击鞠即马球活动,史书又称为“击鞠”或“打球”。这种运动一方面要求骑乘的马(或驴)有很高的训练程度,二是要骑术非常娴熟。只有如此,才能使马与之相配合,从而进行各种难度较大的动作。击鞠活动始见于曹植的《名都赋》中“连翩击鞠壤,巧捷唯万端”之句。但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此游戏一度中衰。到了隋唐之际,因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马球运动得到了复苏。到唐中宗景唐龙二年(708年),“上(中宗李显)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击球活动由此开始勃兴,盛极一时。

《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更是一位马球运动健将,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弃隶缩赞,吐蕃派专使迎亲,吐蕃专使随员曾与唐皇家球队进行马球比赛,开始唐皇家队输了。中宗命临淄训王李隆基(即后来的玄宗)、嗣虢王邕和两位驸马杨慎交、武崇训等四人上场,四人力敌吐蕃十余人,尤其李隆基“东西驰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因此唐皇家队大获全胜。后来李隆基即帝位,击球活动风靡全国。

1956年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石碑上就刻有“含光殿及球场”、“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字样。说明当时修宫殿时已修了球场。1971年在陕西章怀太子墓中发现一幅打马球的壁画,画面上就有击球的生动场面。那奔驰的骏马及手执一头弯曲的球杖的骑手们,在赛场上追逐马球的神态栩栩如生,为我们了解这一运动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唐人击鞠乐》,画家谢振瓯

拔河

唐代清明节拔河也是一项盛行的节日娱乐活动。据《全唐诗话》记载:唐中宗李显于景龙四年(710年)“三月一日清明,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而《封氏闻见记》对此记载甚详,唐中宗于清明节幸梨园球场,命侍臣分朋拔河,当时分宰相、两位驸马为东朋,有三位宰相、五位将军为西朋,东朋贵人多,西朋不服,请重新分组,唐中宗未同意。结果西朋竟输于东朋,尤其是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因年高体衰,竟随绳被拉倒在地,好长时间起不来,惹得皇上、皇后、宫妃、公主大笑不止。

在《资治通鉴》与《景龙文馆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为何清明节要重视拔河呢?原来清明节正是春耕播种之时,而古人认为拔河有祈祷丰年、庆祝丰收之意。《隋书·地理志》云:举行拔河之戏“俗以此庆丰收,用致丰穰,其事亦传至它郡”。正因此,历代帝王都加以提倡,宫廷民间,均甚流行。

斗鸡

唐代清明之日,还盛行斗鸡之戏。斗鸡在战国已很盛行。《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市民好“斗鸡走犬”。汉代达官显贵、游手好闲之徒也多喜欢斗鸡。至于汉画像石、画像砖上,斗鸡图更是屡见不鲜。三国时曹植还曾赋《斗鸡篇》。不过那时并不一定在清明节。但是,到了唐代,斗鸡活动却盛于寒食清明节之时。

陈鸿《东城老父传》记载唐玄宗未即位时就好清明斗鸡之戏。即位后,还在宫中专门修建了鸡坊,选养了“金毫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千余只,并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专门负责驯养。一时长安宗室贵族、达官显贵竞相仿效,大兴斗鸡之风。京师男女以斗鸡为事,一些游闲公子为弄到好鸡不惜倾家荡产,重金购之。一些家境贫寒者,养不起鸡,竞玩假鸡,以此为乐!

迄今为止,清明节仍然是中国民间十分重要的节日。不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那些迷信风俗已被逐渐淘汰。至于插柳于门,或男女簪柳戴柳的风俗已极少见,不过农村的儿童们还往往于此日折下几枝嫩绿的枝条,拧下皮筒做支音色颇佳的柳笛玩耍。而城市的居民往往在清明节前后,扶老携幼到郊外春游踏青,领略大自然旖旎的风光。当然扫墓风俗依然存在,农村尚有不少清明祭祖坟的遗俗。但更多的是每逢清明节,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们的业绩,以示悼念。

(本文摘自《节俗史话》,作者韩养民,有删减,图片来源于网络)

韩养民 著

2011年 11月出版

国内首次系统研究节日文化史的通俗读物。作者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春节(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萌芽、定型、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并围绕节日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关轶闻趣事、故事传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研究我国节日文化的力作。该书行文流畅、文辞优雅,内容丰富,引证充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已在国内和台湾先后三次再版,深受读者喜爱。

文献君温馨提示:

亲爱的书友,

文献君家官方有赞店铺已经上线了!

加入分销员计划,

轻松赚取买书钱!

即可进入有赞店铺分销入口!

策划:路 红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