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条特别隐晦的文化,那就是鬼文化。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意思是说甭管世上有没有鬼神,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好。其实鬼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宗教信仰,民间习俗一样,无形中推动着我们文明发展。下面我们看一下传统节日里鬼节。
第一个,三月三上巳节。俗话说三月三鬼下山,古人认为在这一天鬼差都放假了,鬼门关的限制更加宽松,所以鬼魂四散人间。在这天晚上,如果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容易被勾了去。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一般不要出门。
小编分析,农历三月初三这个时候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就是说,很多冬眠的动物都开始出来活动了,鬼在古时候应该是一个“代称”;同时,此时气候变化较大,人们也较容易患病,慢慢的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去病消灾习俗。
第二个,4月5号清明节
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第三个,七月十五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第四个,十月初一寒衣节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也称“寒衣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随着时代的发展,鬼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现代教育中,熟悉鬼文化也是尊敬长辈和热爱自然的辅助力量,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培养民族自豪感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