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敬凌易心通源论

 

关键词:易学是感通的心学,心学是行动的易学。心学读易,直通本源,直达根本。

 

 先论

 

《易经》是中医的源头,是太极的源头,是儒道文化的源头,是诸子百家的源头;《易经》中国哲学和科学的源头,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源头;《易经》中华文化的总源头等等,相信我们都会同意。

但是,你说《易经》是心的源头,是心学的源头?似乎就有那么一点不顺口了。为何?因为有人就开始有心了,有心就开始有学了。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我们就要开始学烧烤、学取暖、学聚会。

人们在火堆旁开始思考,包括伏羲,伏羲在用心思考天地阴阳,在用心思考“一画开天”,在用心演绎《易经》八卦,八卦成了,心学也就成了。

所以,我们必须同意。

心学是中医的源头,是太极的源头,是儒道文化的源头,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心学是中国哲学和科学的源头,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源头;心学中华文化的总源头等等,相信我们也会同意。

易学和心学一定是几乎同时开启了中华文明。

是为易心通源。

 

 易学溯源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种卜筮之书。但《易传》却挖掘出了它蕴藏着极为深邃的哲理。是《易传》赋予了《易经》的核心和灵魂。而《易传》据我们所知,最早的作者是孔子,但孔子肯定不是易学的源头。

易经的基本结构是爻,早期的阴阳符号叫圭,因此圭肯定是易经的源头之一。但长江第一的源头仅仅是几滴水,我们不能把长江的最早源头归功于一滴水一样,不能把《易经》归于“圭”。

然后,我们常说易道阴阳。阴阳一词源于立竿见影的计时方法,是用阴影记录阳迹的,是为阴阳。用阴影记录阳,用阳反衬阴,有点源头的迹象了。    对易经里面的易字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易学的源头,有说,易是飞鸟的形象,有说,易就是蜥蜴的意思,有说,易的字由日、月两个字上下组合而成。月代表阴,日代表阳,以象征易经的阴阳二元论的思想。   《汉书艺文志》记载:“《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有天地就有《易》了。易与天地共终始,这个没错,可是,是谁发现了这个秘密?

章太炎先生讲《易经》之源流:“初造文字,取法兽蹄鸟迹,画卦亦然。”所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些都是来自天地自然的说法,后期经过历代演化,成为了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经典。

但《易经》之功效究竟起源于何时?

《易·系辞下》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周礼》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六十有四”。

《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牺氏,伏羲,好了,易学第一个源头人物出现了。

《尚书》记载,伏羲作八卦,顿悟于河图。但河图只是神秘的古老的天地气象图,由龙马背负着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据它演成八卦,称作伏羲八卦图,也叫先天八卦图。有说,《连山易》为炎帝所创,他将八卦首次演绎为六十四卦,炎帝又号连山氏,以象征山的艮卦为首卦,取义为‘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易》由又号为归藏氏的黄帝所创,以坤卦为首卦,取义‘地载万物’。然后,又有说,夏朝以山为图腾,称为“连山”,形成连山之易。商依靠大地种植五谷,形成归藏易。再后来,周文王兴起于歧山,被纣王囚禁在羑里,周文王对易进行了重新推演,改以代表天道人心的乾卦开篇进行重新推演,重新撰写爻辞,形成周易。现今存世的《易经》在《周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加上周公所作的爻辞和孔子的《易传》。文王将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给每卦作了卦辞,以乾卦为首卦,取万物周而复始之义,故称《周易》。

又有说,《周易》用“草棍”卜筮出天意“用以决疑”,其功能相当于现代的地图。乾、坤、坎、震、离、兑、艮、巽仅仅是方位概念。在《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明确记载利用易经卜筮的事例一件也没有,“不经占卜而直接引用”非但不能证实《易经》是卜筮之书,相反,倒能证明《易经》原本不是卜筮之书。

总括起来,《易经》的起源很复杂,但是,基本可以锁定伏羲、神农、黄帝、舜帝、夏、商朝、周文王、周公、孔子。                        

心学溯源

 

阳明先生在自己写的很多文章中反复强调一句话:“圣人之学,心学也。所以,心学的源头一定也是圣人之学的源头。而经过《易传》之后的“易学”正是圣人之学的源头。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但“良知”二字,来自孟子。《孟子》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可见,孟子是心学的源头之一。

“致知”的说法,则来自《大学》。《大学》为孔子亲传弟子曾子所作,“格物致知”作为心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来源于曾子和孔子的思想。

阳明先生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这文章来自阳明先生的

《象山文集序》,心学的源头有陆九渊的思想这是毫无疑问的。阳明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明确地指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这十六字心法的意思是:人心高而险,道心幽而妙,用心精纯,专心不二,诚心敬意笃行中庸之道。心学可以追溯到尧舜了。

儒家思想,就是从心学开始的。心学是儒家“简且易哉”的秘诀。

笼而统之,阳明心学,起源尧舜心法,直承孔孟法藏,可谓根本之儒学,也是中华文化之最精妙绝伦处。

 

 

易心通源

 

王阳明被贬谪龙场其间,写了著名的《玩易窝记》,于是有了以后的“龙场悟道”。《周易》和《大学》是阳明先生最困境时候阅读的书,可见也是他最喜欢和对他最重要的书。他说:“沛兮其若决,联兮其若彻,菹淤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这种感觉就有开悟的感觉了,我曾把开悟定义为,由此事联想到彼事,由未来贯通现在,在有中看到无,并会之于心者,谓之开悟。简单地说,就是把一切问题想明白了。

王阳明就曾明确说“良知即是易”、“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阴阳会通知行,阴为知,阳为行,阳明心学与易道关系如丝如缕,敬凌先生曾有专门文章阐述。阳明后学李贽也说:“先生之书为足继夫子之后,盖逆知其从读《易》来也。”

“系辞”说“易”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变化无常”,和心类似,天地自然,只有靠心的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后的感而遂通来实现。心学和易学,是儒家最重要的两门功课,可谓儒家密宗。两者互为结构,互为连体,互为体用。《易经》难懂,只是因为没有会之于心,心学读易,直通本源,直达根本。

阳明心学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简直就是乾卦的四个字:元、亨、利、贞。元亨利贞是用来解释自然和天道的,与人本身,则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人与天合,必从心而合,如何才能心合?就是那一颗原始的道心,它需要“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才能做到“感而遂通天地”,心体在无善无恶的状态最为澄明,才能感受“天地交感”。“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不是易学中来,怎能明了心学之变化?

心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天人合智。易学通过心才能抵达天地万物,而心学之最高境界亦是天人合志,人与天齐,人天智慧等量齐观,才是心学的最高追求。

儒家文化,自孔子之后,孟子荀子等,都走了与易学会通的路,只是到后来,儒家慢慢成为官方哲学,承担的政治训导、社会教化功能太多,逐渐隔离了易学之智慧,但扬雄、王通、李翱、周敦颐、程颢、陆九渊、王阳明等圣贤,则时时从易学中吸取养分,他们也是心学的重要源头活水。以天人之学著称的邵雍更是心有易道,他说:“夫易者,一也,易之一,即道之中。中者,人之心也。故云:天象一中生造化,人从心上起经纶。所以为先天之学也。”又云:“先天之学,正其心,平其气,无私于心,无反于义,义理融会,其道中正,即物穷理,而尽性知天之学亦在其中矣。”

研修心学修的天人合一之易道,心与天齐是最高的易学,易与心通是最高的心学,心易互心互易,互通互连,正是心学之高明,易学之落地处。

 

后论

近年以来,学习阳明心学的越来越多,起码不低于五十万,而真正能弄懂的不足万分之一,无论是那些所谓的编书的考据的权威学者,还是《百家讲坛》的心学名人,都未必真懂心学,那些江湖野狐禅,靠胡吹心学来牟利的就更不用说了,泱泱大国能有五十人学通心学,已算是幸事。

心学之学,其实和易学一样,必须经过研学、实修、实践三条路径去做,三者互为交通,缺一不可。研学,就是要在学术理论上过得了关,不但要博,而且要专,同时还要思想创见。实修,就是要和心学同频通气,修炼心性,还原于虚空。实践就是要在人间行道,解决实际问题,开万世太平,传文化千年。心学是行动的易学,易学是感通的心学。易学三千年,到如今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那就是西学的科学和物质思维。因此,在新时代的交汇中,易、心、物的沟通又将产生新的天人学说。

我们知道,心学之修,修的是个人,心学之道,之理论,则是万物一体之仁,整体气象之德,是中华心性的高峰。阳明心学本来就是解决当时时代病症的一剂良药,而又通过本体论、生机论而上升到天人之际。故王阳明先生云:“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我们知道,易有大易、中易、交易、变易、不易、简易等六易,让人捉摸不定,而心却有个良知主宰,又是易学的简易之学,也就是道有倾向性、学有落脚处,心学是升华了的易,是时代化的易,是行之有效的易。

阳明先生于易学而悟道,他说,良知即是易,即是万物之一的太极。此易即在本心之中。他从六易中体悟出的就是易的主宰和头脑。或云:《易》本在心中,人皆可行可致,但必须有如恒卦的永恒之心:“虽酬酢万变,妙用无穷,而其所立,必有卓然而不可易之体,是乃体常尽变,非天下之至恒,其孰能与于此?”。

阳明先生说:“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易经》用“几”来描绘人的智慧直觉,其精微之处,自在心体之中。故阳明先生说:“易者,吾心之阴阳动静也;动静不失其时,易在我矣。”

而善易者不卜,正是心学纯熟之处,万物随心而动,因为心在明处,世事必然透明,万物了然清晰。故良知之发动即是大易之道。

 

 

 

           

 

 

敬凌简介

Empire CMS,phome.net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