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一直以来流传着“倒霉学八卦,失意学易经”的说法,学易之人听到这话可能感到不高兴,可毕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有人说,假如人一生的命运是天注定的,那么人岂不是成了提线木偶了吗,那干嘛还用算命呢?比如,如果一个人生出来先天性这个病,那找医生干什么?大夫能不能看?你告诉我?一个人的命七分是定的,三分可以动的,只不过三分很难把七分改变,但是,如果我们依靠依靠一种力量就能改变自己的七分,哪有不改命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易经》,这部书很古怪,它用筮与卦说明问题,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它有许多问题象谜一样不好理解。西方人说它是东方神秘之书。是不是神秘呢?问题解决之后,可能就不神秘了。它好象古代哲学领域的“哥特巴赫猜想”,虽然难度不小,但是可以解决。现在国内国外出现一股《易经》热,越来越多的人对《易》感兴趣,想要解决。
《易经》最初不应是占卜之书,只不过被一己之私的人搞乱了。
《易经》既有卜筮的形式,又有哲学的内容,最伟大之处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卜筮不过是它死的躯壳,哲学才是它的本质。但是,从汉代至清代,包括今天,有许多人把《周易》看成单纯的卜筮之书,他们为了算卦,为了卜筮才研究《易》。据《周礼·大卜》的记载,易有三种,即《连山》、《归藏》和《周易》。
“三易”有共同点,“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归藏》二易,春秋时代可能还有,到现在已经失传了。例如《左传》、《国语》讲卜筮,有的在今本《周易》里有,有的《周易》里没有,在《周易》以外。《仪礼·士冠礼》中也有反映。例如它讲三人旅占,三人中一人掌《连山》,一人掌《归藏》,一人掌《周易》,三易据筮的结果共同定吉凶。
古人曾说过﹕“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易博大精深,属于未知领域,如果人们仅仅窥探一二的去了解,人很容易误入歧途,越走越深无法自拔,最终走火入魔,同样也可以解释很多国内外的很多,诸如哲学家萨特和诗人海子为什么自杀。
所谓易经算命,如果只是一种算法,不难用计算机实现。中医与易经是相通的,医生或算命者自己必须进入一种状态,一种老子所说的“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的状态。如此方能通神或通道,方能言“知”。这种“知”是“知之知者”,犹庄子所说“物物者”、“生生者”。
算命打破了宇宙定理的平衡
喜欢算命的人,纵然有天分学的好,算的准,那多多少少会忍不住帮人算命改运,这就打破了宇宙定理的平衡,所有有亏有赢,此消彼长。你在这里帮人改运了,这个人的厄运就必须有个去处?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凡事有其理,有的理是大道,有的理是小道。科学是大道,很多都是小道。“神有神道,人有人道”,各安其道,方是正道!
有种种迹象表明,人类虽然知识在大踏步前进,智力却没有相应的提高(至少是没有与知识成比例的提高)。如果承认这个现实,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同样智力的人,思考比我们少得多的问题,套用有些业内人的话说,他们对道理“损”的程度,是不是要远远“细”与今人?就像现在这一代人,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实际脑子的计算能力大大退化?工具越多,人本身的能力退化越多,这并不是怎么不可思议的事。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并不等同于文化的进步,比如,现代音乐和贝多芬时期的音乐显然已退了很多,还有文学相比20世纪初期更是退了很多……
《易》无论怎么说、怎么问,就是无法得出一个标准的答案,乃至准确的说法,让你去想,让你去猜,心中充满了期待。世间事就是如此,知道了谜底,如果一下子就知道了结果,就没有好奇心了,正是有了好奇心才有了动力。没有好奇心了,就没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