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时度说腊八
岁不我与,时若奔驷;有来无反,难得易失。“一年一度,烂漫离披,似长江去浪。”元吴澄的一阕“渡江云”,虽说是在表达对春天的无限眷恋,但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一念秋去,一念冬来。不经意间,又到一年腊月时。
“腊月凝阴积帝台,豪歌击鼓送寒来。”说到腊月,反映在人们脑海里的,除了寒冷的气温和一年将尽外,应该就是腊八节了。“腊”本意为干肉。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提到“然得而腊之以为饵”的“腊”,就是这个意思。古代有年终使用干肉祭祀的习俗,又把农历12月称为腊月。北齐魏收《腊节》诗云:“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腊八节,自然就是腊月初八这天了,俗称“腊八”。
腊八是腊月里比较重大的一个节日。古人的腊祭,多在腊八这天举行,朝野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晋向秀有句:“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关于腊八的由来,说法颇多。最为盛行者有二,除了前面所说的古人初八这天举行腊祭外,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也为许多人认可。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于腊月初八这天修成正果,顿悟成佛。佛门散粥以纪。另有朱元璋为纪念自己坐监牢的特殊日子、民间“赤豆打鬼”、百姓“粥”济岳飞大胜朱仙镇等传说。风俗自有延存故,兜转千年难尽足。
腊八节的俗成,无不与“吃食”相关。古代的腊祭,供奉干肉,余则大多集中到粥上。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尼连河边的菩提树下苦修苦行到第6年,身体极度瘦弱,幸有牧羊女取羊乳汁和米煮成糜粥,济食于他,才在腊月初八这天化升成佛。各寺院为纪念这件事,用僧人化缘收集到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以后逐渐在民间相延成俗。此即“腊八粥”的由来。关于“腊八粥”,古往今来的士宦文人,流传下许多的诗词雅句。宋王洋句“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宋赵万年句“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清李福句“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清夏仁虎句“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等等,难以尽举。因了“腊八粥”的传说,笔者曾拙题七言绝句以示感慨:腊月值时岁律收,闲文雅句赞佛粥。俗人口腹多牵意,牧女仁德几个讴?
据史料记载,腊八粥最早始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剎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元孙国敕,以及明《永乐大典》均有记述。在笔者看来,如果仅仅是因为好吃,绝然难以让腊八粥流传这么久远,其蕴藉的诸多人文意义才是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一是温暖,谚云: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寒冷的三九天,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暖身又暖心。让人们感受到浓浓暖意和彼此关怀,增强对未来的希望和前行动力。二是包容,多样粮食熬在一起,极具和合、圆融的意义,告诉人们生活中要有胸怀和格局,善于包容和合作。三是分享,家家户户都会煮腊八粥,食材不同,做法多样,味道各异。或者相互分送,或者邀来共尝,其乐融融。此外,腊八粥还有圆满、平等、节约、健康、助困、感恩等美好寓意。2019年的腊八节,我曾就此话题,题写过一阕“喝火令”:绘素凭时雪,闻香借腊粥。枣甜莲嫩入锅稠。家户意融席暖,玉碗纳丰收。 释祖功成去,村姑品赞留。庆节佳话共春秋。灶火长红,绮梦也无休。尽饮满壶年酒,岁月度遐悠。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此时此刻,我无法体悟古人腊祭时的那份虔诚,更不想谄意释氏所谓的坐地成仙,在我心头具有分量的,惟其具有普惠意义的人文价值。我眼里看到的,是一个时间旅人,在风雪的夜里,焚燃起一塘炉火,用最寻常的粟栗,熬煮出一锅浓稠的糜粥,暖热香甜了暮冬最后的清晨。
(作于20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