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唐代文学家李邕《金谷园记》说:“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
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
民间相传穷鬼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穷子”。正月的晦日,穷子死了,宫人把他理葬,并说:“今天送穷子。”从那之后,穷子就成了人人害怕的穷鬼了。
唐朝送穷最盛行
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我国唐代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
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从最后两句可以窥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
送穷的日期
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几种说法:
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唐韩愈《送穷文》李翘注:“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
以正月二十九日为送穷日。《岁时广记·月晦》引《图经》:“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以正月初六为送穷日,北方地区多为盛行。《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今天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穷鬼的风俗。
以正月初三为送穷日,南方广州一代多为盛行。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正月三日,人多扫积尘于箕,并加敝帚,委诸歧路以送穷。”
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
送穷风俗具体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
另宋朝巴淡的一首《送穷鬼》也曾提到:“正月月尽夕,芭蕉船一只,灯盏两只明辉辉,内里更有筵席。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空去送穷鬼。”
姜子牙封前妻马氏为穷神
传说这个穷媳妇是姜子牙的老婆。
姜子牙家里很穷,年纪很大才讨到老婆马氏,可是结婚不久,马氏嫌弃姜子牙家里太穷,就与姜子牙离婚。
直到姜子牙遇到周文王后,日子过得好起来。后来姜子牙封神时,马氏也要讨封,姜子牙就封她为穷神,并要求她只能去富人家,不能去穷人家。
这件事很快在老百姓中传开,于是家家户户在家门口挂上一块破布,表示家里很穷,这样穷神就不会到家里来。
每当正月初六送穷神的时候,把门头上的破布和垃圾一起扔掉,送穷神的活动就算大功告成。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逐渐用彩纸代替破布贴在大门的门楣上,就是现在所说的门槛。送穷神的时候,把门槛和垃圾一起扔掉就行了。
此外,传说中姜子牙的老婆被称作扫帚星,所以在北方个别地区,人们在正月初六送穷神时,会找一把破旧的扫帚放进火堆里烧掉,是为送穷神。
当然,正月初六送穷神的传说,只是老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靠天吃饭、辛苦劳作的岁月里,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和向往。
时光荏苒,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今非昔比,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实现了小康生活。老百姓也不用真正的“送穷”了。不过,作为中国传统年俗的一种文化,我们应该了解,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
上一篇
春节的起源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