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关于其形成,《汉书·艺文志》中说其:“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形成《周易》古经,加上后来孔子作《易传》,让《周易》在千年的历史中经久不衰,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卦象最基本的符号单位是阳爻“—”及阴爻“--”,其中阳爻是一个长线符号,阴爻为两个短线符号。阴、阳两爻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易经》的六十四卦。
古人为何用这两个符号来画卦?
历史上关于阴阳两爻符号的起源,有“河图洛书说”、“太极说”等不同说法。如《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即相传龙马从黄河中浮出,背负“河图”献于伏羲,伏羲依此而演八卦。
《易·系辞上》又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为“太一”, 是宇宙的起源,一种混沌无形的元气;两仪即为一阴一阳。
太极图随着学者们对《周易》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阴、阳爻的起源出现各种不同的观点。
比如,男根女阴说。典型代表人物有郭沫若。
郭沫若是以“新兴科学的观点”来审视《周易》,他认为八卦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它有着二重的秘密性,一重是数学的秘密,另一重则是生殖器的秘密。即八卦的根柢是古代生殖崇拜的孑遗,画阳爻以象男根,分而为二成阴爻,以象女阴。这与钱玄同所说的“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坤’二卦即是两性的生殖器的记号”不期而同。钱玄同的老师、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也持男根女阴说,但不同于郭沫若的科学唯物论角度,章太炎是从阴阳两种性质的观念(玄学)出发来解说的。
伏羲女娲画像
郭沫若的二重论断是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周易》的著名论断,它揭开了八卦的神秘外衣,这一说法不仅得到了人类考古学的证明,也为许多易学研究者所认同。
《礼记·曲礼上》日:“龟为卜,策为筮”。古人最初用龟甲占卜,后来演化为用蓍草占筮。所以还有观点认为阴阳卦爻的起源与古筮法有关。
如以高亨为代表的一节之竹、二节之竹说,认为一节竹棍象征阳爻,两节竹象征阴爻。还有学者(如张镜池)认为阴阳爻符号的产生于占卜所用的筮草。另外以屈万里为代表的龟卜说则认为八卦是由龟甲占卜时发现的裂纹演变而来。
龟甲在文字出现之前,古人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如《周易·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还提到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因此有学者推测八卦阴阳爻是古代结绳没有打结和打结的反映,即主张绳结一说。陈道生还认为八卦是根据结绳二进制计数而来。
此外,还有学者持奇偶数理一说,即认为易卦的阴阳爻来源于古人对数理的领悟。这种说法也分很多种。
比如朱熹所著的《易学启蒙》中引西汉经学家刘歆的话说:“伏羲氏继天而网,受河图而画质,八卦是也。”,认为河图是数理之图,因此将易卦的起源归于数理。日本学者三上义夫提出易卦起源于算筹,中国的唐兰也赞同此观点,认为“八卦的起源是用算筹来布成爻。”
此外,历史学家张政烺则认为易卦来源于数字卦。他通过考古上的研究发现,认为阳爻是由奇数“一”演变而来的,阴爻是由偶数“六”演变而来,一和六分别代表了奇数和偶数。他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发现的数字组(有的是由三个数字组成,有的是由六个数字组成)与易卦进行了分析比对,由此推出易卦是由数字卦演变而来这一结论。这种观点得到很多学者赞同,他们认为数字卦是《易经》八卦的原型。
数字卦(截图)
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小王子经典语录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
但也有学者提出认为数字卦是易卦的前身这种说法缺少一个关键性环节,那就是发现阳奇阴偶法则的考古证据,所以不能无条件地、理所应当地应用阳奇阴偶法则,把数字卦转换成易卦。
天文历法说也是易卦爻符号起源的一个重要观点。如以乌恩溥为代表的日象月象说,认为易卦源于日、月、五星的星象。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学者持有各种差异观点,如土圭测影说,认为易卦阴阳爻符的起源与演化是古人进行科学探索确立天文历法的产物。
日月五星
(图源自网络)
关于《周易》卦爻符号的产生,众多的学者都进行了各自的探究并得出不同的结论观点,这些观点之所以分歧很大,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充足准确的相关史料以及考古证据,甚至仅仅根据推理猜测进行分析论断。所以学术界至今都无一定论。而古人设卦,其卦爻符号一定与其所象征的事物有内在的联系,我们有必要探寻其中的奥秘,还原古人设卦的本意,这也需要更多有力证据的出土以及学者不懈的努力。
此外,研究卦爻的起源,除了要从形象上说明其来源,更要探究卦象与所象征的事物到底的逻辑联系,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资料:
张政烺. 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J]. 考古学报, 1980(04).
张晓雨. 《周易》卦爻起源新解[J]. 孔子研究, 2010(03).
陈道德. 论卦爻符号的起源及《周易》的意义层面[J]. 哲学研究, 1992(11).
魏晓丽. 成就与不足——浅议郭沫若的《周易》研究[J]. 周易研究, 2002(04).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