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边有个著名的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说有一次曹操率军出征,出征之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准践踏麦田,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就得杀头。曹操部下的骑兵一听全都下马步行,小心翼翼的,一手牵着马,一手用武器把麦子给护住了,慢慢通过。曹操自己骑着马正走,忽然有只鸟飞了出来,马受惊了一下子跳进了麦田里,踩坏了麦子,曹操立刻下马,把军中执法的官员叫来问道:自己该当何罪?执法的人说:您是丞相,不能被惩罚。曹操就说了,我自己制定的规矩,怎么能自己不遵守呢?旁边的郭嘉劝解他说,按照春秋大义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被杀头呢?曹操说:那既然那样,那就割一把我的头发怎么样代替砍我的头吧。于是他拔剑割了几缕头发,扔在了地上表示自己受到了惩罚。很多人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曹操如何如何奸诈,其实未必。
割头发对古人来说是很严重的事儿,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和头发,这是孝的首要条件,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中无比重要。因此在古代绝大多数时间里无论男女都不剪头发。古代的刑罚中甚至专门有个叫坤刑:把人的头发全部或者部分剃掉,作为一种惩罚措施。曹操作为丞相,割发代首,对自己算挺狠的了。在古代,头发不只是对个人有意义,它还是一个民族,一种文明的象征。
论语中记录过孔子的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什么呢?说如果没有管仲啊,我估计要像蛮夷一样披着头发。穿左衽的衣服,管仲是齐国的宰相,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打退了周边蛮夷,对中原国家的进攻。当时中原华夏各国的人是束发的,周边的蛮夷之国则是披头散发。衣领从左向右是右衽,这是中原华夏人的穿衣方式,而周边的蛮夷穿的衣服则是从右向左是左衽,孔子的意思就是说管仲功劳可大了去了,保护了中原华夏文明,否则像他这样的人都要被周边蛮夷征服,留蛮夷的发型,穿蛮夷的衣服。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叫风波的小说,讲的是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灭亡,男人们剪掉了辫子,可是过了几年,溥仪复辟,这消息传到了农村,农民们以为又有皇帝了,就为头上没有辫子感到担心。这讲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事,辫子已经剪掉了。
在清朝刚建立的时候,为了头上这根辫子可是死了成千上万的人。满洲人入关之后颁布了剃发令,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巨大抵制,当时他们还没有统一全国就暂时停止了这道命令。后来清朝消灭了李自成等农民军,眼看着局势差不多稳定了就再次颁布了剃头令,而且是非常严厉,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结果再次遭到抵制,前面说了头发对于古人,尤其是讲究孝道的汉族人来说是绝不能剃,何况辫子还是异族的象征。在江南一带抵抗尤其激烈,结果遭到了清军的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和剃头令有关。
真实历史中清代人的辫子没这么好看,那会儿几乎是整个儿脑袋都剃光,留脑袋后边儿比那铜钱儿大那么一点儿的头发。然后把它系成小辫子,叫什么呢?叫金钱鼠尾,鼠尾巴是很短的,所以早期清代人的辫子不长,也很短,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剃发的面积缩小,辫子也越来越长。留辫子很麻烦的,当时的说法叫五日一编发,十日一剃头,要没完没了的打理,很多男人上了年纪容易脱发,甚至秃头还不容易留辫子,那就更麻烦。
其实在清代之前,中国古代男人的发型是很统一的,那就是束发不剪发。更不剃头,把头发梳好了,在头顶上盘一个发簪,有时候也会用头巾,簪子来帮助扎一下头发。杜甫在春望中写道:白头瘙更短,浑欲不胜簪;是说她的白头发越来越少,连束发用的簪子都插不住。古代汉族男子将头发束在头顶,保持头部发饰的整齐含有约束自己的意思,是一种对人在道德上的约束。古人认为头发散乱非常不雅,礼记中规定了儿女一大早去给父母请安,你必须洗好了头发,插上了簪子才可以。庄子记载过一个故事,说孔子去拜访老聃,老聃刚洗过澡,正披着头发等的晾干,形状诡异,不像是人,披个头发居然被指责不是个人,可见披头散发的样子,在古人眼中是多么的怪异。
世说新语中提到谢万去看望王田等了很久,王田洗完头才出来,也没有坐下见他,而是一个人靠在胡床边儿,坐在中庭晒头发,没有接待他的意思。其实王田不是没礼貌,而是为了晒干头发,好束发戴冠,这样才更显得讲礼节。
古代妇女的发型比男人的要复杂很多。粗略来说就是发髻,把头发缠绕着盘在头顶或者脑后。发髻的种类是千奇百怪,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梳在颅后的垂髻,一种是盘于头顶的高髻。
美丽的头发对于古代女孩来说很重要,东汉明帝的马皇后就以发型美而著称,她的长发能梳成四个大发髻,剩余的头发在绕发髻三圈发型,巍峨高耸还具有动感。实际上高髻在历代都很流行,因为发肤受制于父母,不可以毁坏,女人和男人一样一般都不能剪头发,要让自己的头发显得又多又长,梳高髻是个好办法。梳高髻还能在视觉上提高女孩的身段,好比今天的女孩穿高跟鞋一样,增加修长的美感。
古代还有一类人的发型,就是小孩,儿童的发型有垂条,总角等,垂条就是脑袋边一圈的头发下垂。陶渊明这个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条,并怡然自乐,指老人和小孩都过得很开心。诗经《卫风·氓》写了一个被遗弃的女人,回忆夫妻俩小时候的欢乐时光,他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意思是想起了童年时光,天天是欢声笑语,其中的总角就是把头发分两边儿向上竖成了仰角的形状,后来我们把童年时代也叫做总角。还有一个现在仍然常用的词儿,叫丫头,小丫头片子的丫头,指的是小姑娘的发型,女孩子没成年的时候把头发传到头顶,左右两边各留一个,小发髻就像树枝的树丫一样,因此叫丫头。
古代女子成年时,要行笄礼,笄就是簪子,男的要到20岁叫冠礼,就是把头发在头顶上结成一个锥形的簪子,再戴上发冠,表示成年了,你看看古代的发型,它可不仅仅是发型,内涵可多着。
上一篇
家居装修风水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