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独家策划】原来建瓯人“吃闰月饭”这么讲究,你今年吃了吗?

《闽源之窗》微信版086期

——闽源之窗特别推荐

页面底部[写评论]·交流观点·提供线索

闽源之窗热点

这些年,生活好了,在闽北,尤其是在建瓯,“吃闰月饭”吃得特别热闹。闽北这地方,建瓯人为什么如此看重吃闰月饭?闰月饭吃什么、怎么吃?这里头有什么“潜规则”或是注意事项 ……凡此种种,本文特将其汇聚成九问九解,全盘予以揭秘阐释。

一问一解:什么叫“吃闰月饭”?

最权威的回答是:“吃闰月饭”,也叫“吃后头饭”,或叫“吃六亲饭”,主要流行在以建瓯为中心的闽北及周边地区,一般大约三年间,有一年会多出一个月,叫闰月,在这个闰月,父母或兄弟,必须择期在家里办一桌比较丰盛的酒菜,请已出嫁女儿或姐妹回娘家吃,这就叫做“吃闰月饭”。

出嫁女儿或姐妹因故没有回娘家吃的,娘家还要送去给她吃,以示有父兄这个靠山和保护伞做庇护,夫家人等不能轻视欺压她。此俗解放后逐渐扩大,堂兄妹、表兄妹、女友闺蜜之间都有互请,近年都到酒家办团聚宴的。

二问二解:为什么要“吃闰月饭”?

关于为什么要“吃闰月饭”这个话题,民间传说主要有两个版本:

传说一:古闽说。据说早在古闽族或闽越族之时,因为一般的平年年份,一年是十二个月,但碰到闰年,一年就变成了十三个月,多出一个闰月,不在这十二个月内。在族群的先民们,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女人没有地位。男人把女人娶到家,只给她吃十二个月的饭,多出的一个月,得由娘家负责。所以到了闰月,男家就将女人赶回娘家。在古时候,没有娘家可回的女人,男人不给饭吃,或者只给些残羹剩饭,被人瞧不起,抬不起头来。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闽北建瓯的老祖宗,发明了“吃闰月饭”这个法子,夫家和娘家,两家都皆大欢喜,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传说二:公主说。听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说,“吃闰月饭”,是下嫁到建瓯东峰小桂林谢璧的南宋理宗寿安公主发明的。她是一位特别聪慧的女子,为了能让天底下的姐妹们,都有一个合乎礼法与情理的理由,与自己的父母兄弟三年团聚一次,尽享天伦之乐,公主奏请皇帝恩准的一个特特殊礼俗。在古时候,对于出嫁的女人来说,其实最关键的一点,是想通过“吃闰月饭”,向夫家和邻居很含蓄地传递与暗示一点信息,表明自己的后头(即娘家),特别关注和在乎自己,希望别人不要轻视和欺负自己。以往,每到闰月,出嫁的女人们,都眼巴巴的盼着娘家人早点来接自己,能在别人羡慕的眼神中回自己的娘家。娘家越多人来接,就表明后头(娘家)背景越大越强,他人也就越不敢随便欺负自己,自己在夫家的地位也越高。

三问三解:“吃闰月饭”盛行在哪些地方?

“吃闰月饭”的习俗,现今主要盛行在以建瓯为中心的闽北一带。

在历史上,“吃闰月饭”主要是流行在以古建安和瓯宁(都在现今建瓯)为中心的建安郡、建州、建宁府所辖的地域范围,包括松溪、政和、建阳、崇安、浦城、寿宁及其辐射到周边的屏南、古田等地。

四问四解:“闰月饭”何时吃?吃多久?

在古代,“吃闰月饭”的时间,是有等级划分的,在民间,人们把它分成了三等。

据说,约定俗成的规矩是,有钱人家,闰月头早早地就把出嫁的女儿或姐妹接回家,头尾要整整吃上一个月。中等人家,希望能拖上几天,以减轻自己的负担,于是就闰月中去请,大概要吃个半个月左右。而穷苦百姓,因为自家的生活也很清苦,就一拖再拖,直捱到闰月底,实在没有办法了才去接,最多也就吃个两三天。

因此,“吃闰月饭”在时间上,就有了不成文的等级之说:上等人月头请,中等人月中请,下等人月尾请。

通常情况,当地人比较喜欢初三、初六、初九。因为三六九,是当地人的吉祥数。

五问五解:“闰月饭”吃什么?

在当地,民间流传着:“吃闰月饭”:吃泥鳅有修;吃豆腐有富有福,吃鸡蛋穿绸缎的种种说法,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

但是,不论你吃什么,在当地,还是有一定的讲究和套路的。若是大富人家,体现身份的头牌大菜,肯定少不了冬笋挖底和肚丝鸡茸;若是一般的小老百姓,也少不了两样家常的妈妈菜:一样是珍珠纳底,一样是高汤粉丸。但不管你是吃山珍海味,或是吃粗菜淡饭,有一道是一定得上的,那就是“八宝饭”!所以,“吃闰月饭”,“八宝饭”是压轴的主食,女人们无论如何,都得吃上一口。

此外,在当地,因为盛产莲子,往往都会做一道“冰莲”,不是冰冻的莲子,而是冰糖莲子,寄寓今后的生活甜甜蜜蜜、圆圆满满、多子多福。

六问六解:“闰月饭”由谁请?请谁吃?

“吃闰月饭”,由什么人来请?一般来说,父母在世时,由父母亲来请;父母不在世的,则由兄弟牵头请。兄弟负责请的“闰月饭”,一般由老大召集,几个兄弟合起来分摊。若是大富人家,则由几兄弟,按从大到小顺序,分别单独宴请。

“吃闰月饭”,请哪些人来吃呢?一般来说,父母、兄弟必须把所有出嫁的女儿、姐妹们请回家中,一家人相聚就餐。“吃闰月饭”的主宾,是出嫁回娘家的女人们。

七问七解:“吃闰月饭”有什么特殊的礼仪?

“吃闰月饭”有什么“潜规则”?有什么特殊的礼仪讲究?通俗的说,有什么注意事项?在当地,“吃闰月饭”有两大礼俗,必须清楚。

礼俗一:女儿(尤以出嫁的头年为重),须向父母(或兄弟)送鱼和裤料等礼物,表示祝愿娘家:年年有余、大富大贵;

礼俗二:父母(或兄弟)回送出嫁女雨伞和蕉扇等礼物,寓意娘家人永远都是出嫁女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像蕉扇一样招之即来。

礼俗三:“吃闰月饭”的时间,千万记得安排在月头,忌讳放在月尾。安排在月头,体面;安排在月尾,不体面。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在过去,一般的小老百姓人家的出嫁女,吃过“吃闰月饭”,就及时回夫家;若过夜,就要住三天。

在当地的农村,吃闰月饭的伴手礼,一般要一刀肉、几个蛋、一捆腌菜,外加几斤大米和食盐。

八问八解:古今“吃闰月饭”有何变化?

变化一:时间。“吃闰月饭”的时间,旧时有月头月中月尾的等级之分,现在大家的生活好了,移风易俗,不讲这个了。大家都愿意选择在月头,体体面面的为自家的出嫁女,办个欢天喜地的团圆饭。

变化二:地点。“吃闰月饭”的地点,旧时一般都安排在娘家或兄弟家里,如今基本上都安排在酒家。

变化三:对象。“吃闰月饭”的对象,旧时,主宾主客,都是自家出嫁的亲闺女或亲姐妹,如今吃“闰月饭”、“六亲饭”、"后头饭″的对象与范围,已不仅限于自家的亲闺女亲姐妹啦,堂姐妹们、表姐妹们,甚至闺蜜、同事、邻里、朋友,也时新吃起“闰月饭”来。好热闹的女人们,抓住“吃闰月饭”这一借口,都纷纷争先恐后抢在闺月头这个“一等”时间里,把亲朋好友们,请到家中一起萌萌的“吃闰月饭”。现今的"吃闰月饭",已经演变为:大家伙有个理由,抽点时间,招呼上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带上孩子,欢聚一堂,唠唠家常,谈天说地,其乐融融过个新女儿节。

变化四:礼仪。“吃闰月饭”的礼仪,从最初的吃一个月或半个月或小几天,演变为象征性的吃一餐。从最初娘家人大呼小叫、大车小轿的到夫家迎请,演变为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一次欢聚的团圆饭。从最初诸多的礼数套路,演变为一种象征,很多复杂的讲究,逐渐简化,大家往往不带礼物、不买东西,主人给客人发个红包,客人也给主人回个红包,尽到礼尚往来即可。

九问九解:“吃闰月饭”有何民俗文化意涵?

“吃闰月饭”,其中到底有什么厚重的民俗文化意涵?通过经筛细选,我觉得这里头,最有味道的有以下两点。

民俗文化意涵一:是在旧社会,主客观上,都对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礼教中,弱势群体女性的一种无形的保护。

民俗文化意涵二:是在旧社会,主客观上,为父女,母女,兄弟姐妹的亲情人伦,构建和创设了一个温情的港湾。

我们的老祖宗真的很有智慧,一个小小的“吃闰月饭”习俗,就巧妙地化解与缓和夫家与娘家的冲突矛盾,解决了困扰世人的社会和谐、家庭和睦这个大难题。

文中图片仅为配图表达。

若有不妥,请微信留言告知,谢谢!

闽源之窗快讯

闽源之窗集萃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地情小百科

走进建瓯曲艺风俗 --唱曲仔

“唱曲仔”——建瓯民间特有的一种曲艺活动。它是用建瓯方言自编自演的音韵曲艺,其艺人都是盲人。其演唱形式、伴唱乐曲都十分简便,只用一面小竹鼓,形如铁饼;另配一副竹板,随便是街头巷尾、厝边墙角,只要端一张凳子,便可演唱。长期以来深受当地男女老少的喜好。唱段有小段、小本和大本三种。小段、小本的内容是劝人为善、宣扬伦理道德的内容,但也夹有小故事。小段的代表作主要有《夫妻劝》、《和睦劝》、《山水劝》等20多段;小本的代表作主要有:《杨相劝妻》、《白牡凡对药》、《陈世美不认前妻》等10多本;大本则多为戏文故事,如《孟丽君》、《薛仁贵征东》、《二度梅》等10余本。大本每本至少需唱四、五个夜晚。由于艺人大量地唱收了地方戏、山歌、儿歌等民间音调,并在说唱中夹入大量的民间俗语、顺口溜,常逗得听众哄堂大笑,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