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密乃固说:最终取网名叫阳密乃固是我几易其稿而定的,因为我的这个空间是专门为学习中国文化而开,除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东西,其他一概不写不转不传,正因如此,我就要找到最能代表人类最佳生存状态的一个名词来给自己命名,“阳密乃固”就这样诞生了。
阳密乃固取自《黄帝内经》,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何谓圣度,我的理解就是圣人的生存状态,因此,作为我们凡人,养生的目的,其实就是无限的向这种状态接近。所谓阴平,就是讲我们人体的阴的部分要平均,不能多也不能少;所谓阳密,祝味菊有一句话叫做“阳不患多,而在固密”,就是说阳可以有很多,你甚至可以用很多的方法去扶阳,可以是运动,也可以用药物去扶阳,但是一定要记住一点,你扶的阳一定要是固密状态的,否则如果阳强了,而不能做到固密的话,四散的阳气就会将阴气烤干,因为阳气是热能和动能,这里还暗示了一层意思,就是阴气的平均是以阳气的固密作为基础的,如果阳气不能固密,那么阴气就会被阳气炙烤而失去平均,所以内经讲的圣度的状态,就是阴气平均,阳气固密的生命状态,而且以阳气固密作为基础,这一点具有太重要的意义。
记得养生之初,也曾买了现在流行的养生名家之书来看,初看如获至宝,觉得篇篇文章都是经典;再看发现相互矛盾,令人晕头转向;等研究了黄帝内经,回过头细看发现,其实养生完全没有必要那样复杂,这些书或为了保证有读者亲睐,或为了达到一定的文字量,因而哗众取宠,极尽铺述夸张之能事,把简单的养生复杂化了。
养生其实很简单,如果复杂一点说,就在黄帝内经的前三卷,如果再简单一点,可以慨括为四个字,“阳密乃固”或“阴平阳密”。这才是老祖宗留下的巨大的遗产,也是老祖宗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下对生命的一种体验。
大家知道,中国哲学的源头在易经,而易经通篇都在讲阴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古人对天地人的理解,几千年以前,由于没有现代的科技,古人和现代人的思维模式不一样,所以造成了现代人理解内经的难度和误差,甚至认为是迷信,其实如果用现代的名词来解释内经的话也会很简单,所谓阴,讲的就是事物的物质属性,所谓阳,讲的就是事物的功能属性,包括信息属性,如果用在人的身上,比如肝,肝阴讲的是肝脏的有形的部分,如肝细胞,肝里的血液,以及肝脏这个人体解毒器尚没有解掉的毒素等都属于肝阴,而肝阳讲的是肝脏的功能部分,如它的解毒功能,藏血功能等,所以古人讲阴平阳密的时候,是讲肝的功能要强大,但不能太旺盛,不该用到你的时候就要潜藏起来,同时肝脏也不要肿大,肝脏里面的血液,毒素也不能太多或累积,这就是阴平阳密的状态。
以上仅仅是从现代科学或现代人的常规思维去说明,但如何从人的整体去把握阴平阳密,就会牵涉到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人法地,地法天的天人相应观等,比如冬天的时候,天地的阳气都在潜藏,许多动物也都进入冬眠去潜藏,我们人也应该去潜藏我们的阳气,运动要少一点,衣服要少穿一点,这样来使我们的阳气处于潜藏状态,不致升发太过;又比如为了做到阴平的状态,养生要求我们平时只要吃七分饱,生病的时候吃五分饱,而现在的许多人却总是强调补,补,补,尤其是西方医学所推崇的补钙,补维生素等,殊不知补来补去,极易由于补阴太多,阳无法与之相配而造成阴实的危症(阴实就是阴累积在身体里排不出来,日集月累就形成了癌瘤一类的东西),所以中医的原则是阴不宜补,强调阳回阴自回,这样的阴阳才是相匹配的。
所以总的原则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利于达到阴平阳密的状态的行为,我们就去做,不利于达到这种状态的,我们就扬弃,这就是养生的大原则。
上一篇
鎏金铜佛像断代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