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咫者,京畿之地也,自古贤明荟萃,文墨云集。本期起,“墨缘”推出“天咫墨存”栏目,旨在详叙京华今古书风。北京地域书风的开端,从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史学角度来说,始于“燕系书法”。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北京有着800多年建都史。若以时间、空间和人物三要素来界定,北京地域书风主要包括:历史上属于北京地域而后变更的地区;历史上原来不属于北京而现今划入的地区;北京出生且一直在北京,或在外省地域活动的;非北京出生,但主要活动在北京,从事艺术创作活动的。也包含了北京众多高校、文化研究机构和各大博物馆,甚至像“国子监”这样的文化遗存,手写匾额,各种书籍的题签,皆属此类。“天咫墨存”立足于介绍代表人物,以时间为序,既注重专业,又力求通俗,与您共享笔趣。
说到燕国,脑海中立马浮现一个典型场景——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自古燕赵多义士,有慷慨之风。
通常意义上的燕国,指周初召公所封诸侯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燕国封地在今冀北、北京、辽西,都城在蓟。《韩非子·有度》记载燕襄王“以蓟为国”。燕国定都于蓟,直至秦取蓟灭燕,此为后世所称的燕上都。据《水经注》等记载,蓟城在今北京外城之西北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古城和附近的大片遗址、墓地,证实西周初封的姬姓燕国,都城就是这座古城。
公元前690年,燕庄公始称“公”。公元前323年,燕国参加了由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活动,燕易王称王。如此说来,燕国最初是侯国,后来成了公国,最后成了王国,乃战国七雄之一。在最强盛时候,燕国大将乐毅攻下了齐国七十城。燕国最后一个君主是燕王喜,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燕王喜的儿子即著名的太子丹,就是他找荆轲刺秦复仇。
其实周燕国之前,还有商燕国。黄帝后代中有个叫伯倏的,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为区别于蓟地燕国,称作南燕。
商燕国出于姞姓,周燕国出于姬姓。后代称燕姓者多出于此两支。鲜卑族曾建立燕国,故鲜卑族后人也有燕姓者。燕地、燕国、燕姓,读音统读第一声阴平。
今河北平原有燕山山脉,号大燕山。北京房山区有小燕山,命名始于商。燕山与燕国,因山而得国名,因国而得山名。
战国时,各国对毛笔称呼不尽相同。吴国称“不律”,楚国称“聿”,燕国称“拂”,秦国称“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大将军蒙恬统一文具并推广,得名“笔”。所谓“燕系书法”,主要包括礼(兵)器书法、钱币书法、陶文书法和古玺印章等。
燕国礼器有铭文不多。铭文中“燕”通写作“郾”,如《郾公匝》、《郾侯载簋》(图1)等。“燕”字甲骨文写作“ ”,董作宾先生释为“晏”字,即后世燕国的“燕”字。
他在《帚矛说》文中说:“晏即匽,亦即郾国。卜辞有‘晏来’之语,知当为国族名。”兵器多为燕王督造,铭文有特色,采用刻凿的方式,线质劲挺短直,字形结构方整简洁,时有小的三角形结构,通过疏密、曲直变化,营造出既稳
定又空灵的内部空间。兵器分为矛、剑、鍨、锯、鉘等,铸造官署“右攻尹”等。某种兵器之前又缀以不同名词,如行义、工萃、巨攸等。
战国时货币文字均为阳文,具代表性的有布币、刀币和圜钱。布币在赵、魏、韩等国通行;刀币是齐、燕、中山等国主要流通货币;东周、魏、秦等国通行圜钱。秦统一六国,最终也统一了货币形式。燕国“明刀”(图2)使用时间长,数量多,流通范围最广。
燕国陶文书法多出于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具有艺术价值和相当的史料价值。举数例为证:
陶文中常见“匋(陶)攻(工)某”类,印面为长条形。“匋攻(工)”下均为工匠名或工师名,如匋(陶)攻(工)牛(攻字为反文)(图3)。“匋(陶)攻(工)匩”(图4)有器饰细绳纹,可惜已断为二块。《说文》解释:“匩,饭器筥也,从匸,声。筐或从竹,望山简匩读筐。”文字学家高明、汤余惠释“匩”为“匡”。燕国陶文中陶工官署往往分左、右,如“右匋(陶)攻(工)丑”(图5),有时也省称“工某”或“匋工”等。燕陶文中多借“攻”为“工”,借“缶”为“匋”。
常见的“左宫某”、 “匋(陶)攻(工)某”,多为阴文正方形,是燕国另一种类型的官营制陶业用印。尺寸相同,铭文基本格式是“左宫/右宫+人名”。这类陶文,凡有器形可查的,基本上都是筒瓦、板瓦和瓦当上的印记,说明左宫、右宫是制作建筑材料瓦的机构,也是瓦的使用单位。这类陶文中的人名是负责制作建造王宫用瓦的宫司工的工官或工师。如“右宫阵”(图6)为燕国建筑瓦当筒身残件,粗陶质地。有专家考“阵”字从“车”,或从“二车”、从阜,皆会意。右宫应为燕国宫殿负责建筑的机构。“右”字上大下小颇为稚拙,“宫”字两口呈倒三角形,三字布白如侧倒之品字形,章法浑穆、线条舒展,为古玺中代表之作。另外还有“左宫败”、“右宫降”等名品。
据载,1957年在北京广安门外发现有厚达1米以上的战国文化层,出土了粗细绳纹陶片、碎绳纹砖瓦陶器残片和残饕餮纹瓦当等;1972年在北京外城韩家潭出土燕国货币明刀,同时发现饕餮纹瓦当,此为高级建筑专用,表明当地有战国时宫殿建筑。此外,从会城门村至宣武门豁口一带,还发现密集陶井群,已知151座,有的陶井圈或井内出土陶罐上有典型燕国陶文,为探索蓟都提供了线素,也展现了“燕系书法”的杰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