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的学问,始于画卦。我这么说,对很多初学者而言,是一个莫名奇妙的问题。试想一下,学习《周易》,谁还能不会朱熹的“八卦取象歌”呢?歌谣如下: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至于说到六十四卦,那也是有对应的歌词的。即:
天天乾、……、地天泰、天地否、……、
山雷颐、……、风雷益、……、火水未济。
背诵吧,各位有志于学易的先生、女士。
倒背如流吧,各位有志于精通《周易》这门学问的人们!
从入门开始,就是背诵加背诵,温故而知新,可是,这真的是一个好的方法吗?
一、卦自何处画?
问题:能不能把颐卦画出来一下?
作为一个已经熟练背牢六十四卦序的入门者,自然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在我的再三催促下,答到:“山雷颐”,所以颐卦应该是这样画的:
以后,这么简单的问题,就不要来打扰我了,好吗?牛仔很忙的。
然而,画卦真是这么简单吗?如此画卦,如何能够,“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我们先看看太阳的日出日落:
再看看一颗小树苗成长为一颗大树。
看出点门道了吗?其实点破了就非常简单:
易理:自下而上。不管是太阳还是月亮,从观测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先位于下方,然后徐徐上升至中天,再然后慢慢降落,消失在地平线以下。不管是树木还是人类,都是从幼小的个体慢慢生长至壮年,然后渐渐老去,最终归于黄土。所以,画卦自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道理。因此,颐卦应该是这样画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画卦之初是不能称之为颐卦的。在画出最下面的那一根阳爻后,接下来是有若干种可能的;即便是在依次画出阳爻、阴爻、阴爻(下卦震)后,依然不能就认为是颐卦;直到最上面的阳爻画就,我们才能为其添加名字——颐卦。
在这样的一个思维历练过程中,背诵有何用处?在这样的一遍又一遍的画卦过程中,自然而然能加深对“自下而上”这个易理的理解。至于文字,有什么作用?这个卦为什么要叫颐卦?我不知道,大不了叫它山雷卦,或者上艮下震卦,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之所以叫做颐卦,是圣人设卦观象,命其名曰:颐。我们不去体察圣人设卦观象之苦心,而去背诵其文字,岂不是舍本逐末?
二、卦自何处变?
问题:假设前面的颐卦中,自下而上依次是数字七、六、六、六、六、七,请问它的变卦是什么?
额,这不是很简单么?早有前人总结过了:六、九为老阴、老阳,需要变;七、八为少阳、少阴,不需要变。所以,看下图:
这个的专业术语,叫做《颐》之《乾》,再按照朱熹老先生所教的,以乾卦的初爻和上爻为断,也就是:
乾、初九:潜龙勿用。
乾、上九:亢龙有悔。
大喝一声,如此卦变,这里面可有你自己的思考?这样学易,于是再次滑入“人云亦云”的轨道,最后,也就是逃脱不了“背诵再背诵、默写再默写”的套路。如此学易,易道穷矣。
既然画卦是类万物之情的,那么卦变也应该遵循自然界应当遵循的道理。在古代,没有电灯,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空调,寒来暑往,于是增减衣物,人之常情。可以说,人类世界应当遵循天地之变化,顺天而行,而不是逆天而动。只有在天、地没有什么变化的时候,人类才能有所行动,比如:婚丧嫁娶、渔猎畜牧。看下图:
图中,依次是日食、地震、婚嫁、战争。请问,在日全食的时候,大地一片黑暗,会有人选择在此时打仗吗?同样的道理,迎亲的队伍正高高兴兴,敲锣打鼓,突然地震袭来,人们还会按照原定计划,逆天而动吗?只怕是急急忙忙,寻找可靠的庇护之所吧?
易理:自上而下。如果说画卦的时候,秉承的是自下而上的道理,那么变卦的时候,就应当秉承自上而下的道理。换而言之,上变则下不变。因为在上(天、地)变的时候,下(人)的变化,都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不需要变了。因此,如果上述的颐卦,自下而上分别是数字:七、六、六、六、六、七,那么,它的变卦应该是:
专业术语叫做:《颐》之《益》,以颐卦的五爻为断,即:
颐、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三、卦自何处观?
如果我们以佛教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答案应该是:“自观处观”。然而,这样的回答并非中土人士之回答,也非圣人设卦观象之本意。实际上,如果理解了前面的两个部分,那么这个答案是:
“自变爻处观”
如果得到的颐卦,自下而上没有变爻,也就是说数字分别是:七、八、八、八、八、七,那么应该站在什么地方观察呢?请看下图:
向上观,相当于趴在地上,观察一颗树苗的健康状况,应当以此观察角度为主;向下观,相当于登上一座高山,从顶部往下观察这棵树苗的健康状况,应当以此观察角度为辅,在易经中,专业术语叫做综卦。易中的错卦、综卦、互卦,合并起来称之为“错综复杂”,不在本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内,略过不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