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沒有循经走穴是练不岀功夫的,所以有站桩(定,活)所以要“极”静(净,敬)高度集中然后有“极”强大的精神意念!
四隅四正是太极八法,只要是太极拳就会用到,太极拳学派(太极拳是门大学问所以我称之为学派)把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最基本的手法,称之为“太极八法”.
它是太极拳所有拳式的基础,这八法的劲别是各不相同的.太极拳以八法为基础是有其实际意义的,因为前人的技击实践证明,拳不在多,而在于习练纯熟.在实际竞技中,能常用的基本手法并不太多,若能纯熟,则八法也已用之不穷了.
四正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正的方向;四正推手是两人在推手时用掤,捋,挤,按四法,向四个正方向周而复始的做互相推揉的运动。
四隅指四个斜的方向,四隅推手是两个人用採,挒,肘,靠四法,向四个斜方向周而复始做互相推揉的运动,又叫大捋。
掤捋挤按须认真,是说练习在正确,细腻,不可马虎。在经过量变后,使全身整体协调一致。
採挒肘靠用中奇,是指在四正推手的量化基础上,的出奇制胜的技法。
比如,採,必须有捋和按的交错结合;挒,必须有捋和採的结合;肘,必须有捋採挒而后贴身用肘;靠,必须也是以其他技法为基础,再用驱干击敌。
总之:“四正”是以正治军,“四隅”是以奇用兵。
太极十三势中“四正”棚、捋、挤、按是太极拳练习中最基本的方法,这四种手法无论身体的位置变化与否,其要求是正对前方,被称为“四正”。
“四隅”采、挒、肘、靠四种方法的运用。是以身体的斜角为方向(一般指东南、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被称为“四隅”。
“五行”:进、退,顾、盼、定则是指身体移动所处的方位和步法变换。
十三势与中国道家阴阳传统哲学五行八卦结合上。
“四正”是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
“四隅”是採、挒、肘、靠即乾、坤、翼、艮。
五行: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
①前进:这在五行之中属水,方向位于正北,对应人的会阴穴,属于肾经,此处发劲的源头应该在会阴穴,假如想要前进,就要意在会阴穴,眼神正视前上方,身体随之前进。
但是从表面看来,这只表现在步法上面,在于内者,就是粘劲。其带有一定的主动性,能用自己的手、腕、臂黏住对方的手、腕、臂,将对方黏住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这是太极拳里面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劲,要求周身轻灵、放松,手上不能用力。
②后退:五行之中属火,方向位于正南,火能化掉万物,对应人的印堂穴,属于心经,此处发劲的源头应该在印堂穴,假如想要后退,就要意在印堂穴,眼神向着前下看,身体随着后退。
从表面看来,这也是只表现在步法上面,在于内者就是连劲。其就是连贯,表示连绵不断,不会脱离,也不会停止,悄无声息,太极拳推手里面应该有进有退,有化有发,进退自如。有时候看着上身像是往后退,实则是以退为进,有着无穷奥妙。
③左顾:五行之中属木,方向位于正东,对应人的夹脊穴,属于肝经,木属于直性,此处发劲的源头应该在夹脊穴,如果想要侧转前进,就要意想夹脊穴然后往实脚之涌泉穴上落,身体就会自然地侧旋着前进。
从外形上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黏劲。其粘劲就是你退我进,你进我退,丢不开,投不脱,对方进攻的时候放松手跟臂,不与其正面抗拒,躲避敌方的发力。
④右盼:五行之中属金,方向位于正西,对应人的膻中穴,属于肺经。此处发劲的源头在膻中穴。假如想要侧转后退,就要右手抬高到与胸一样高的位置,然后左手抬起到肚脐与心窝之间,而左右两手心均向下,意想膻中穴微收,眼神顺左手食指往下看,身体就会自然地侧转后退。上面说的为左虚右实,反过来是一样的道理。
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内在就是属于随劲,避其锋芒,手不只是要单独放松,更要保持灵活,接触之时要周身灵活。
⑤中定:五行之中属土,方向位于正中央。对应人的丹田穴,属于脾经。发劲的源头在丹田,如欲立稳重心,只要意想命门和肚脐,立刻会身稳如山岳,所以说五步应五行。
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不丢顶劲也。
我是传统武术习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