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之交的标志性事件,一直受到众多历史爱好者的关注。
前391年,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迁姜齐的齐康公于海上,给了其一座城作为食邑,用以供奉姜姓的宗庙。
前386年,在魏文侯等诸侯支持下,周安王册封田和为齐侯。田和仍旧沿用齐国的名号,史称田齐,这一事件就是著名的“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一样,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纪元。
与春秋时期的礼乐征伐不同,战国与之相比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大国争霸、小国图存,各国争相变法。而田齐最有作为之君就是利用邹忌进行人事改革的齐威王。
其正是齐太公田和的孙子。
田齐取代姜齐仍旧沿用“齐”作为国号的原因,正好藏在齐威王改革的初衷里。
齐威王,名田因齐,田齐第四位国君,为田齐桓公 田午之子,父死后即位。即位初期的内外形势和春秋楚国的楚庄王有得一拼,外部局势不容乐观,内部吏治腐败。
时三晋独大、楚国刚完成吴起变法,紧接宣威盛世,而秦国与齐国又不相邻,只剩了燕国偶尔可以欺负。但燕国为苦寒之地,富庶如齐国又看不上那点土地,加上当时齐国实力并没有比燕国强太多,攻打燕国付出回报不成正比。
说齐国到生死关头也不为过,之后正是在齐威王的各种深入改革下,齐国重新成为强国,当魏国衰落后,与秦齐楚并称三强。
因此他最出名的典故-一鸣惊人,和楚庄王也非常相似,都是尊重人才,带领国家走向鼎盛的局面。
前面也提到齐威王为什么要实行改革,无非就是内外形势严峻,为了延续齐国的统治,被动作出的选择。
实力二字, 在彼时尤其重要。一是来自于国家生存压力;二则是统一天下的野心。
可以说田齐取代姜齐后,仍用“齐”作为国号,对齐国的实力保持以及增长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保持实力
毫无疑问,齐国作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和西周的功臣世家,在诸侯中影响力仅次于周天子,魏文侯当初攻打齐国也是让齐候找到周天子才得以被册立为诸侯。
仍以齐为国号,可以保持在诸侯中的影响力。我们一直称呼齐楚为老牌诸侯国也正是如此。
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国号观念还不是那么强。
国号观念不强,齐地为齐国,合情合理
先秦时期,“国号”和后世人理解的“王朝名称”是不一样的。并非那种“神圣的”“革命就必须改变”的东西。
后世众多王朝也以战国为蓝本作为分封基础,将皇子分封到战国时期哪块儿地盘就将其分封为某某王,比如分封到齐地则为齐王,蜀地则为蜀王,楚地则为楚王。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地中心就是“齐,也就是“营丘”这个地方,《尔雅·释地》载:“齐曰营州”。临淄是营丘扩建后改的名。
春秋战国之前的商朝,当盘庚迁都到“殷”这个地方,我们今天仍把商朝称为殷商也是这个意思。
当然还有一层原因是田氏自身影响力不足以改名。
田氏一族自身影响力不足以改名
田氏一族在齐国其实是外来族群,经过历代不断发展才得以取代姜姓齐国。
齐桓公时,陈国公子陈完来齐国避乱,因为谦卑有礼而被齐桓公封为工正之官,也就是管理工匠的官员,当然比不起后面的工部尚书,但对于一个外来者也算站住了脚。
之后通过不断联姻,成为堪比国、高二族的世卿。而陈完的妻子就是齐国贵族齐懿仲的女儿。
到第五代家族田无宇时,齐国几乎成了当时齐国的第一家族。后来他的次子田乞为了收买民心,灾荒之年主动借给灾民粮食,大斗出,小斗进,田氏一族在齐国成了无可取代的家族。
就连齐景公宰相晏婴也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果然在齐景公死后,田氏一族驱逐了与之鼎立的国、高二氏,一家独大,也就有了开始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的一幕。
田氏在齐三百年,前二百年成为一流氏族,最后一百年着力取代姜姓齐国,一路走来并不容易。所以他们取代采取的措施相对温和,而非强制和杀戮。
姜齐最后一代国君齐康公被驱逐后仍有食邑就是明证。
这也就使得田氏上位,并没有对众多旧贵族进行大规模清洗,在各种政策执行时,仍有各种制衡。田齐取代之后,换国号有可能遭到旧有势力的反对。
相对于韩赵魏,田氏一族在国内的话语权明显不如。内有姜齐公室,国高在齐国根深蒂固还有残余势力,其他旧贵族对其也虎视眈眈。
而韩赵魏,之所以要改成新的国号也很简单,晋国只有一个国号,不可能作为三个国家的国号,其中一国以晋为国号,显然会遭到其他二国的反对,因为晋曾是他们的宗主国。
而晋国从晋文公开始三军六卿制度后,卿族不断倾轧,到最后六卿中只有韩赵魏笑到最后,公室更是被架空数百年,他们在国内就是强权的代名词,改个国号相对来说就非常容易,田氏相比他们,显然没有这样的基础。
结语
姜齐和田齐加起来八百年,他们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否改名其实都已成为历史,所有决策,都是当时环境下的基本考量。
上一篇
端午节回娘家买什么东西好
下一篇
恒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