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有两个重大的节气,一个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七月初七“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日,享有中国的情人节之美誉。另一个则是相对没有那么激情四射,还带有一丝神秘色彩的七月十五“中元节”了。
提到中元节
- 你会想到什么?-
是鬼节,还是半夜不宜出门?
其实大家这些的想法,都是对中元节的一种遗忘。作为一个在现代存在感极低,恐怖感极高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真的是被大家误会了太久了,久到我们现在都已经忘记了,但作为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中元节的由来
据记载上古时代的中元节,比对现代叫着“鬼节”的阴间风格,实际上却是十分的阳间。最早是起源于7月半的秋尝祭祖,这时期是农作物丰收的阶段,《仪礼·觐礼篇》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人们把自己收获的东西,供奉给祖先品尝,以期望获得来年的好收成,在古代本质上就是一个祭祖的日子,也是祖先崇拜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但是现代的中元节源自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在道教中有“三元说”,分别是上元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中元七月十五“地官赦罪”,下元十月十五“水官解厄”。
地官赦罪职责是为人间赦罪,在这一天地府大门大开,众鬼可以离开地府,尚有家人的鬼魂,就可以回到家里去吃饱喝足,而已经没有家人记得的鬼魂,就只能在路上乱晃
成为孤魂野鬼只能自行去解决温饱,也许是被家人遗忘的鬼太多了,才会有所谓的那些鬼节禁忌称。
也许都是被家人遗忘的可怜人
在中元节这天长辈们都会让我们晚上千万不能独自出门,只是得结伴同行,不然出门会撞鬼,然而我们可能没想到的是,那些所谓的能被我们撞到的“孤魂野鬼 ”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个个已经被家人遗忘的“可怜人”,这么想鬼节不仅诡异,还带着一丝丝悲情的色彩。
中元节文化演变
从唐代到宋代,诗人们所记载的中元节的夜晚,都是非常热闹的,从“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到“小儿竟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这天晚上人们不仅会自己出门,还会带着小孩一起出门,去赏灯赏月,看戏逛街。尤其是到了宋代,在中元节这一天官府还刻意取消了宵禁,让民众可以尽情出去玩一整晚。
直到清末民国时期,中元节才开始逐渐向鬼节发展。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鬼节禁忌,在诞生之初,不是为了恐吓人们才刻意营造某种恐怖的氛围,而仅仅只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记祖先,不要忘记那些已经逝去的人。
也许鬼节这名字属实是有那么点吓人,但节日背后的文化属性,却是人情味十足,节日的本意是希望这一天里,每一个亡魂都有人纪念,每一个人终能落叶归根。
重新回望这被妖魔化的中元节,被遗忘的也许不仅仅只有我们的祖先,还有这个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重新回望这被妖魔化的中元节,被遗忘的也许不仅仅只有我们的祖先,还有这个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
重新回望这被妖魔化的中元节,被遗忘的也许不仅仅只有我们的祖先,还有这个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
让人感到悲哀的是,这种情况并非只有中元节作为个例,在我们生活中最广为人知的中国传统文化,只剩下那些有假期的节日,但被关注的同时,却逐渐淡化了节日的文化属性,演变成了一个个符号化的小长假。
这些节日变成了大家心中买买买的狂欢,新闻里所谓的出行小高峰,却唯独不是文化传播的契机。那至于那些没有假期的节日,更是惨到令人发指了,轻则被人妖魔化,重则被忽视遗忘。
同样令人欣慰的是,在最近19年互联网上的年轻人发起为汉服正名的事件背后,其实正是一群人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与捍卫,借着汉服的契机,许多曾经不被重视的东西,又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发地站出来,为历史与文化发声,为保护传统文化。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最近迪奥就因为抄袭了中国的马面裙传统服饰事件,而被众多中国网友和海外中国留学生斥责,这件事我们除了要抵制,更应该思考怎么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弘扬,特别是怎么去让青少年们了解甚至热爱我们的文化,只有我们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保护我们的文化不被侵蚀。力所能及地筑起最后一道防线,这也是一次承载14亿国人文化荣光的觉醒。
遗忘历史就等于背叛,当我们重新筑起这道防线时,才能在世界发出更强有力的中国声音。YOYO相信,我们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就不仅仅是只拥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