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由来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周时已有秋分祀月之说,秦汉前后有中秋敬老的活动,还赐以糍粑饼。赏月、祭月、敬老习俗汇合起来,经过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增益,就成了后世的中秋习俗。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有很多,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一直流传在民间。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极富浪漫色彩。中秋节正当秋分,太阳直射月亮朝地球的一面,秋高气爽,明月当空,固有赏月与祭月之习俗。 采访中,市民高先生告诉记者,每年中秋节当日,他们全家都会到奶奶家过节,在这天下午,家人就会在院内摆放好桌子,上面摆放各样的水果和月饼,以此来祭月。

“我从小就听爷爷说,在八月十五那天晚上,把月饼放在月亮下,若第二天发现月饼少了一块,那就证明月亮上的神仙来到你家,会保佑你家平安的。现在长大了,我才明白,那都是爷爷给我编的故事,其实祭月只是一种习俗。”高先生说。 除了赏月、祭月习俗外,在中秋节这天还有燃灯、猜灯谜、吃月饼、饮酒等习俗,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他们中秋夜这天的习俗也会不同。无论是哪个地方的风俗,中秋节这天他们都会吃月饼的。在节日当天晚上,一家人会围在一起切月饼吃,以此来象征着中秋节的团圆。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 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月饼的由来 月饼是中秋当日必备的一种美食,它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月饼有多种叫法,小饼、团圆饼、胡饼等,是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从古到今,这种做法一直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据王教授介绍,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周时期,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它是我国月饼的“始祖”。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就叫“胡饼”。从唐代起,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时,心潮澎湃,随口说出了“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 月饼有促圆满、促团圆的寓意,然而经后期发展,月饼便成了文化的消费品,经商家大力度的包装后,市民购买月饼时更多注重的是包装,反而忽略了月饼文化的味道。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