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陈曦骏|《春泥》歌词到底来自哪首诗

“庾郎盘马地,却怕有春泥”是不是强行解读?

——《春泥》歌词到底来自哪首诗

文|陈曦骏

在一次综艺节目中,面对著名歌手庾澄庆,某主持人对他讲了关于庾家的历史,后来和庾澄庆的一首代表作联系起来,这首歌就是由伊能靜作词,庾作曲并演唱的《春泥》。

当时那位男主持人提到《春泥》歌词是写给庾澄庆本人的,只因为有这样一联诗“庾郎盘马地,却怕有春泥”。并称这位庾郎是歌手的先祖,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庾信。说过之后,得意的看向一脸茫然的歌手,不知这首诗和这段历史歌手连呼“厉害”。后来这段视频被剪辑出来,传播效果很好。在当年的神仙眷侣分开许久,这联“庾郎盘马地,却怕有春泥”又让我们吃了一波糖。不过伊能静作词的《春泥》与这联诗真的相关么?

“庾郎盘马地,却怕有春泥”出自唐代诗人唐彦谦的《春雨》,这首诗的文本是:

绮陌夜来雨,春楼寒望迷。

远客迎燕戏,乱响隔莺啼。

有恨开兰室,无言对李蹊。

花欹浑拂槛,柳重欲垂堤。

灯檠昏鱼目,薰炉咽麝脐。

别轻天北鹤,梦怯汝南鸡。

入户侵罗幌,捎檐润绣题。

新丰树已失,长信草初齐。

乱蝶寒犹舞,惊乌暝不栖。

庾郎盘马地,却怕有春泥。

这首诗是典型五言排律,除了尾联用散句之外,其余皆用对仗。在唐人诗歌中,因为格式等创作要求的限制,排律是很难出佳作的。同时,这首诗的作者唐彦谦是一位唐末咸通年间的诗人,师从温庭筠,虽然在当时他的七言绝句因类于温李新声(李商隐与温庭筠因情诗风格婉转旖旎并称)的风格流行过一段时间。但也终因为未能超过温李作品的水平,故唐彦谦这位诗人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并没有那么容易被人熟知,加之这首《春雨》又是他不算擅长的五言体排律,所以毫不意外的被掩埋在文学史的故纸堆当中。作为一名读过近万首诗,背诵近3000首,写过数百篇鉴赏的诗词爱好者尚不知这首诗的名句何在,除非是专业研究晚唐咸通时代诗史或诗词作品的专家,否则也很难了解这首诗。当主持人认为伊能静作词的《春泥》是源于这首《春雨》时恐怕是凭借搜索引擎联系上的。

唐彦谦的这首《春雨》不被人熟悉的原因还有一点,它是一首非常著名闺情诗的“模仿秀”。被模仿的这首诗在诗坛的地位就相当重要了,这就是北朝与隋代著名诗人薛道衡所作的《昔昔盐》,诗曰: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提到薛道衡最先想起的会是他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这也成为在他乡奔波的诗人在正月初七“人日”作诗怀归的起点,后来也有了高适和杜甫的人日的酬答名作,使得“人日”思归成为一种创作现象。

比起《人日思归》这首《昔昔盐》更能代表薛道衡的创作成就的高度。从关于这首诗创作的一个传说可窥见该诗在隋唐时的地位。传说有一次在隋炀帝召群臣宴饮,席间杨广邀请群臣作诗,出的题目是限以“泥”为韵进行创作。隋书记载杨广“少好学,善属文”,在当了皇帝后对于自己诗文才华更加自信了,他曾放言:就算与士大夫比才学,也该自己当皇帝。不过当薛道衡写出《昔昔盐》之后,杨广感觉面子有点挂不住了,当千古名联“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出,这位平日自诩文采第一的皇帝彻底服了。据说这件事杨广一直记了好多年,当后来薛道衡论罪被杀时,在临上刑场前,杨广愤言道:可还能写出“空梁落燕泥”否?可见这联诗对这位才子皇帝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这个故事精彩归精彩,但《昔昔盐》却不一定是薛道衡临场所作的应制诗,否则在题目中会有体现,如出现“奉和圣制”“应制”等字眼。有杜撰传奇故事更能说明后世文人对这首诗的水平的认可。从《昔昔盐》的考证来看,无论是宋人洪迈还是明人杨慎认为的梁代乐府的南曲北入,还是唐人元稹与宋人沈括与陈旸《乐书》中认为《盐曲》是一类专门用作解曲的曲子,总之《昔昔盐》在当时是要通过入乐演奏来呈现的。但在这首乐府诗中,薛道衡运用的创作技巧,从格律诗发展角度来看既有对永明体的继承,又非常具有前瞻性:

首先从继承的角度来看,永明体的格律诗约篇一般为四句,八句和十句,《昔昔盐》篇幅在二十句是永明体约篇数整两倍。这一继承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在齐梁时沈约与谢朓等人进行永明体创作实践,自东汉末以来伴随着诗歌文人化的诗歌“脱乐律化”正式有了理论支撑,永明体的约篇,四声八病规定使得诗歌脱乐发展达到了达到历史的高峰。但是永明体的发展收到了来自皇权的压制,梁武帝萧衍本人作为诗人从他的创作实践来看《河中之水歌》《东飞伯劳歌》以及《子夜歌》等民歌的拟作,他更重视乐府诗的发展。这里既有作为皇帝对对外朝廷礼乐维护,又有宫廷享乐的需求,所以在梁代开始,合乐的齐梁体成为诗坛的主流,为诗歌律化进程开了倒车,齐梁体后来又堕落为宫体,从梁陈隋三代一直延续到文学史的初唐时期,直至沈宋体出现,诗歌的脱乐律化都在曲折中发展。

薛道衡这首《昔昔盐》就是入乐的宫体诗在音律上自赎的代表。从内容上,宫体诗多写爱情闺情。音律上看则不然,这首诗的韵脚和永明体与沈宋体主流一致,全押平声韵。从每一句看,其中的二四字,平仄起伏,如:暗牖悬蛛网(仄仄平平仄),织锦窦家妻(仄仄仄平韵)每一句都符合后世沈宋律体的要求。从每一联看,都做到了句与句之间音律的相对,如: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韵)。除了联与联间不粘,不符合沈宋律诗正格的要求外,在音律上均于沈宋律体相符合,如用后世的概念,完全可以将其视为折腰变体律诗。这说明什么?这首《昔昔盐》不但可以入乐呈现,就算失去了音乐,这还是可以采用徒歌形式演出的作品。在诗歌再次走向享乐主义,在堕落的宫体诗盛行之时,部分文人通过自己创作实践,既满足了合乐享乐这眼前的苟且,又在苦苦坚守着文人价值观等待黎明的到来,这就是闻一多先生所言的“宫体诗的自赎”。

而能完成自赎的一定要同时精通声律与音乐,这样的诗人不多,北朝诗人就更少。当南朝文人庾信入周后,对北方文人音律水平曾经做过一个评价:“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在庾信眼中北朝也只有温子昇,卢思道和薛道衡可共语。而薛道衡对沈宋格律诗的形成贡献还不止于音律,本诗中除了首联与尾联用散句之外,中间八联皆用对仗,这也是后世排律的体式。

回看唐彦谦这首《春雨》,从体式上就完全是十韵排律,首联与尾联用散句,中间八联对仗。为什么说《春雨》是《昔昔盐》的模仿秀呢?一是主题的模仿,作思妇闺情诗。二是内容上模仿,季节背景都用了春季,还有“柳树”“鸣鸡”“桃李蹊”“春泥”等意象的模仿使用。另两个条件的致敬意图就更明显了,在用韵上《春雨》与《昔昔盐》用了同部韵这是在用韵上的致敬,而用十韵可视为篇幅上的致敬。而从师承来看,唐彦谦的老师温庭筠的“新声”作品的艳情诗内容和意象的也多借鉴宫体诗。结合唐彦谦的其他作品和诗歌创作的学习规律来看,我们可以猜测《春雨》是唐彦谦早期学诗时“临摹”名篇的作品。

所以如果伊能静是想起《春雨》而创作《春泥》,那么相比在《春泥》的歌词里应有多处诗中出现的形象,或者是《春雨》的母本《昔昔盐》中的如“蛛网”“妆镜”“芙蓉”“桃李”等形象摩描写,事实上在《春泥》的创作中并没有这些内容。不但如此,《春泥》这首歌也与两首闺怨诗的主题不合,这根本也不是一首思妇盼归角度歌曲。《春泥》作词者很难把主题不同且内容上毫不相干诗作用于歌词创作。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庾郎盘马”典故的使用,究竟放在这里是否合适。主持人言之凿凿的称该庾郎为庾信,是明显的误读。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的雅量篇,这本书面世于南朝刘宋时期,梁与北周的庾信故事是没办法选入到该书的。这段典故的原文是:

“庾小征西尝出未还。妇母阮,是刘万安妻,与女上安陵城楼上。俄顷翼归,策良马,盛舆卫。阮语女:“闻庾郎能骑,我何由得见?”妇告翼,翼便为于道开卤簿盘马,始两转,坠马堕地,意色自若。”

庾郎盘马的庾郎正是东晋四大士族之一颍川庾氏的征西将军庾翼,其姐姐为东晋明帝皇后庾文君,因其兄庾亮曾任征西将军故称小征西。该故事说的是庾翼有一天出去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妻子刘静女和岳母阮氏就在城楼等他。一会儿庾翼骑着好马带着许多侍卫回来了。丈母娘对女儿说:听说庾翼善于骑马,我什么时候能欣赏一下”。妻子对庾翼说过之后,庾就在大道上摆开阵势,骑马盘桓,刚骑了两圈就从马上掉了下来,但是依然神情自若,保持了东晋名士风范。

唐彦谦《春雨》中使用“庾郎盘马地,却怕有春泥”应当与《昔昔盐》“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一致皆为问句。《昔昔盐》的意思是:“丈夫一去不归,难道是因为怕消耗磨损马蹄铁吗?”《春雨》意思是:“春天不回来难道是怕到家之后,展示骑马时候掉在了泥土里?”。这最后一联诗最能说明《春雨》对《昔昔盐》的致敬,不但是都用了问句,还有用了马的形象,更关键的是唐彦谦在用典上也在模仿薛道衡。稍有不同的是《昔昔盐》用苏伯玉妻《盘中诗》“何惜马蹄归不数”是直用,而《春雨》用典则更有“温李新声”曲折深婉的时代特点。

根据以上的分析,伊能静在写作《春泥》时正处于夫妻爱情的蜜月期,谈不上阔别已久而产生望夫石的情绪,这“庾郎盘马”典故显然不在作者使用的考虑范围。作者在2003年6月采访中也谈到了创作歌词原因,是因为一篇失实的报道而哭泣,丈夫的关心令作者感动写下这首歌。

《春泥》副歌部分“那些痛的记忆,落在春的泥土里,滋养了大地,开出下一个花季”。来自诗词爱好者的直觉告诉我们这段歌词应是对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隐括。从佐证的材料来看,伊能静2003年7月北京青年报的采访中自己提到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之意。

陈曦骏 就职于上海公安学院,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晚唐五代诗史》,诗词作品及鉴赏类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诗学》《晶报》《中国电视报》等报刊杂志,曾获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总冠军,七夕特别节目冠军,人民日报万卷风雅集诗词专家,多次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苏卫视等电视节目及人民日报人文历史平台,央视频、新浪微博、腾讯新闻、抖音、云听fm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文化栏目担任文化嘉宾。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