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一年一度的冬至来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意思是冬至过后,各地将进入最寒冷的时期,也就是到了“数九寒天”。民间有祭拜祖先、捏弄耳朵等习俗,在饮食上,各地也有不同的节气饮食,例如羊肉汤、年糕、冬至面等。
祭拜祖先、捏冻耳朵
冬至有三候,分别是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冬至时,阴气控制大局,土中的蚯蚓感阴气大盛而仍然蜷缩着身体。同时,古人认为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麋因角朝后生,在这时因感受到阴气渐退而解角;阴气至盛也是阳气初生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有一丝温热。
祭拜祖先也是冬至的一大习俗。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一天,人们要准备猪、鸡、鱼等肉品和一些果品,然后去祠堂祭拜祖先,之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午餐。沿海地区的渔民则在清晨祭祖,赶在出海捕鱼之前,意为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福建泉州地区冬至的早晨,人们要煮甜丸汤敬奉先祖。
冬至捏冻耳朵也是流传的习俗之一。相传东汉医圣张仲景曾在湖南长沙为官,他在告老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有老百姓衣不遮体,耳朵被冻烂,张仲景就叫人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然后施舍给百姓吃,耳朵被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也就形成了“捏冻耳朵”习俗。
食俗:饺子、羊肉汤、冬至面
每逢冬至,各地就有不同的饮食习俗来庆祝这一节气,一起看看有哪些?
饺子
饺子。 新京报资料图
好吃不过饺子,冬至吃饺子是不少地区的节气食俗。民间有谚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这一天,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寓意防寒保暖。古人认为冬季耳朵容易受冻,饺子长相类似耳朵,吃饺子可以防止耳朵受冻。饺子好吃,馅儿料大有不同,既可以有猪肉、牛肉等常见肉馅儿,还有番茄鸡蛋、虾仁、蟹黄等不同馅料。
羊肉
羊肉。 新京报资料图
羊肉温暖滋补,是冬季进补的好食材。北方部分地区一到冬至,就开始吃羊肉来御寒保暖。相传,这一食俗起源于汉代,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煮好的羊肉,大为赞叹,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寒冷的冬天来上一碗羊汤、温热的暖意足以抵挡一冬的严寒。
冬至面
面条。 新京报资料图。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一些地区,冬至有吃冬至面的习俗。以前的冬至面比较简单,就是热乎乎的鸡蛋挂面,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冬至面也花样多了起来,小菜随意搭配,味道更为鲜美。
汤圆
汤圆。 新京报资料图
南方很多地区都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由糯米面包馅料做成的团子,汤圆可咸可甜,有不同的馅料。寒冷的冬至天,一碗热乎乎的糯米汤圆成了当地的标配饮食。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圆滚滚的,还有团圆美好的寓意。
年糕
煎年糕。 新京报资料图
在江浙一带冬至有吃年糕的习惯。这是一种由糯米制作的美食,有白糖年糕、红糖年糕等不同馅儿料,口感软糯香甜。年糕不仅好吃,还有“一年更比一年高”,年年长高的美好寓意。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