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化遗存丰富,老城区现有登记保护的遗产点900余处,列入文保单位的传统建筑140多处。每年,扬州都投入大量资金,对古建筑特别是文保建筑进行修缮保护。记者昨探访时看到,经过施工人员的奋战,列入今年修缮计划的天宁寺、普照寺、琼花观等古建筑修缮都基本完成,开始靓丽呈现,再现“青春”。
天宁寺
天宁寺焕发新活力
将打造各式各样文旅产品
记者在北城河边的天宁寺采访时看到,天宁寺修缮油漆等施工完成,施工脚手架全部拆除,整个古建筑修缮全部完成,天宁寺大修后红墙灰瓦更具古韵。
天宁寺
天宁寺是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曾被称为“江淮诸寺之冠”,位于丰乐上街3号,始建于东晋,现存建筑格局为清同治年间修复后的遗存。
天宁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据记载,天宁寺始建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以年号为名,最初称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赐名“天宁禅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清代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帝六次南巡,两次驻跸天宁寺内。乾隆帝六次南巡,也多次驻跸于天宁寺行宫。天宁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马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抗日战争期间,天宁寺为侵华日军所占,沦为兵营。由于年久失修,使用不当,至上世纪70年代末,已面目全非。自1984年夏,共耗资100多万元进行大修。大修后的天宁寺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两侧廊房92间。整个建筑布局对称、严谨,修复后,曾经用作扬州博物馆新址,对外开放。以后又重修万佛楼,天宁寺现已恢复了历史上“一庙五门天下少,两廊十殿世间稀”的格局,开辟为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不仅如此,扬州天宁寺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在扬州10个遗产点中的一个。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天宁寺记者看到,天宁寺的几幢建筑,外部施工脚手架全部拆除,外部施工人员全部不见了踪影,在建筑内部,梁柱油漆等也已经完成……经过施工人员的奋战,揭瓦大修基本完成。
“这次修缮主要对天宁寺部分大殿进行了修缮,修缮范围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楼,占到了天宁寺古建筑群面积的一半。修缮时依据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恢复历史原状的原则和最小干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技术和建筑材料进行修缮。工程4月份开始启动修缮,目前修缮已全部完成。”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这次修缮,他们冒着高温起早带晚施工,从而顺利完成了修缮任务。
“天宁寺是运河沿线城市中典型的文博场馆,是扬州的历史文化高地。本次修缮是双宁运河世界遗产园项目的基础工程,它标志着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建设中的双宁提升项目全面启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修缮工程让天宁寺焕发新活力,今后将打造各式各样的文旅产品,深入挖掘‘双宁’片区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旅游目的地和人们向往的‘网红打卡地’。”
琼花观
揭瓦维修完工
解决破损渗漏等
琼花观山门殿揭瓦维修完工,开始崭新呈现。
琼花观,旧称蕃厘观,宋徽宗赵佶赐金字匾额题为“蕃厘观”,后称“琼花观”,是一处始建于公元前十一年,即西汉元延二年的中国汉代传统建筑。原为供奉主管万物生长的后土女神的后土祠。唐时增修,名“唐昌观”。宋徽宗取多福大福之意,赐名“蕃厘观”。琼花观和琼花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琼花观
琼花观观名之由来是宋时观内有一株天下无双的琼花。相传隋炀帝曾专程下扬州观琼花。宋朝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又在花旁建“无双亭”,以示天下无双。时人有诗云:“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又云:“天下无双独此花。”世人以此观中有琼花,故俗称为“琼花观”。
一到暮春三月,琼花观中的琼花盛开时节,朵之奇葩,倘若蝴蝶戏珠,好似八仙起舞,以其绰约的芳姿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迎接着中外游人。明代扬州知府吴秀在观里建玉皇阁,阁高三层,高大壮丽,登阁可以俯视全城。明代曾屡次修缮,今殿宇已圮,仅存琼花台和“蕃厘观”石匾、“玉钩洞天”井等遗迹。
时至清代,琼花观已逐渐衰败;到了民国时期,蕃厘观内的建筑物已基本毁于大火。现今的蕃厘观是由市政府出资于1993年开始重修。观前的石牌坊系明代所建,石质呈糙米色,有左右两根石柱,上圆下方,分别雕刻日月形状,左为赤乌,象征着太阳,右为玉免,象征着月亮。门楼三间,上嵌一方石额,“蕃厘观”三个大字为清人刘大观所题。
其后是具有民族风格的三间单檐山门殿。观内的主殿是一座砌在高基平台上的五楹重檐大殿,即“三清殿”,平台四周围以白石栏杆,殿前植有两棵银杏树。平台石梯两侧各植一株龙爪槐、两株琼花。观门至大殿的正中一条甬道,甬道中有一棵老榆树,两侧各植四株琼花。甬道东西侧各建两层楼结构的仿古廊房。而在大殿后方围墙外的后花园内,小桥流水,九曲碑廊,造型别致的琼花台、无双亭更是巧夺天工,整个花园浓缩了江南园林美景之精华,令人流连忘返。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先前维修搭建的施工脚手架已经全部拆除,牌坊后面的三间单檐山门殿揭瓦修缮已经完成。据施工人员介绍,这次维修,不仅更换了破损的望砖等建筑材料,还做了防水,从而解决了破损渗漏等问题。
普照寺
采取落架大修的方式
严格遵循“修旧如旧”
普照寺位于运河南路57号,俗称太阳宫,原系道观,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初年道士道清重建,光绪帝赐普照禅寺匾额和青紫龙杖。
普照寺
普照寺寺门朝南,山门殿五间,开寺门三洞,寺门上方嵌砌一块“普照禅寺”石额。第二进是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翘角。第三进是上下各五间的藏经楼。中轴线东边建三进各五间的殿房,后进紧连一座厢房楼,楼房西侧紧连一座上下各三间的小楼。外加一些配房,共有寺房九十九间半。目前仅存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前带副阶,硬山顶,整体保存较完好。但因年久失修,今年实施了落架大修。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不仅整个建筑主体已经修缮完成,整个建筑的梁柱等也用桐油油刷一新,格子门则是传统的枣红色,地面也铺上了传统的罗底砖,而在山墙上,则悬挂着一块市级文物的标志牌。修缮后的普照寺高大庄严,崭新亮相。
“普照寺规模较大,其七彩斗拱等级较高,与大明寺山门殿前牌坊相似,大殿的纵向构架,采用非对称的构造形式,前檐施斗拱出檐,后檐采用砖同围护及砖封檐形式,斗拱的构造相对简约,是清末扬州木构架的典型案例;其清水墙体较厚,有四五十厘米厚,非常结实;其木头用料较大,厚重庄严。在大运河边如今还能保存这样一座完整的清代晚期建筑,非常难得。”据施工人员介绍,这次修缮采取落架大修的方式进行修缮,对地面进行了抬升,同时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维修前进行了详细勘测,拆卸屋顶时,依次卸下瓦、望、椽、桁,分类码放整齐,并进行编号,在图纸上做好记录,同时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材料复位,对破损部位利用老材料进行了修缮。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市场新观察 3613378752#qq.com24小时内回复。】
上一篇
看完你也会命理!周易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