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的阴阳情结

我国古代建筑阴阳观念的产生及其运用,是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建筑实践与哲学观念融合的结晶。“阴阳”观念的形成,不仅具有朴素的哲理,而且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建筑现代化的进程,西方建筑思潮与设计理念的不断侵进,民族建筑思想有所退让,但阴阳观念在中国建筑的情结仍然没有消失。

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阴阳”观念认为:“阴阳是宇宙、生命构成的两种基本元素。这两种基本元素的交感、整合,产生了天地万物,也产生了生命”,各种建筑形态及其理论都与民族的文化精神紧密关联。阴阳观念和这两种基本元素,始终穿行在我国传统建筑形态中。

由阴阳五行说,继而提出将自然阴阳现象与人类的生存协调之说,为我国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这两种观念催生的基本理论不断在建筑中得到重视和运用。有些学者认为“物象的正负认识最早体现中国古代阴阳观念的现象”。

阴阳观念最初理论认为:凹者为阴,凸者为阳。阴阳不同属性的现象很早就在建筑中相继运用。半坡遗址距今已5000多年历史,建筑形态上属于阴性穴居建筑;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的大量木材建筑构件,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利用木材在地面上构架(凸起)阳性建筑。这些古代建筑形态,初显了阴阳观念引导两大类型建筑的不断完善。

中国传统建筑环境强调阴阳二气。唐杨筠松所著《八宅明镜》中认为,“古代建筑总体环境由阴阳二气所化生……阴阳二气是元动力量”,这种元动力不断推动我国建筑注重阴阳因素的使用。

古代建筑家认为:所谓“负阴抱阳”,一般都在房屋选址时后面应有主峰龙脉山,左右有次峰或冈阜的左辅右弼山……前面有月牙形的池或弯曲的水流,水的对面还有对景的案山,轴线……坐北朝南。基址正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负阴抱阳”须坐北朝南,北面是阴面、南面是阳面。“屋合太阳星”为吉,坐北朝南则采光通风俱佳;形势上后山直立者为“立格”,能生气;倾斜不正者为大凶,不宜居。

皇家建筑群体中突出设计的“唯我独尊”。建筑无论大小,中轴线(主干道)都只设计一条,象征着“唯一”,这与古代理念中奇数为阳有关。而院落中长廊、回廊或游廊、曲廊(江南一带也称避弄),可以根据活动区域的需要设计多条。

传统建筑色彩的阴阳区别。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家建筑,基本采用阳性的暖色格调。红墙、琉璃瓦,显得金碧辉煌。屋顶的阴阳考究还涉及到瓦和地面颜色的对应关系,认为屋顶为天,天为乾、属阳。屋顶之下为地,地为坤,属阴;另一类是普通民居,青砖瓦墙,色调淡雅朴素大方,成为皇家建筑对应的阴性色彩的格调。

古代建筑排水系统之阴阳。如民居的厅、堂、天井,采用明沟(阳沟)可以大量排除建筑上面承受的天雨;凡从房侧或两房相接处排出的水,均采用暗沟(又称阴沟),在阴沟上铺地砖将水隐蔽,不影响室内人员的流动。湖南省平江县明代古建筑张谷英村的地下排水系统,十几个不同天井的水都巧妙地从各个小院落排到建筑群外的河沟里,受到考古学家和建筑学家的一致赞叹。

梁思成先生认为,“一个民族或文化体系的建筑,如同语言一样,是有它自己的特殊的‘文法’与‘语汇’的。它们一旦形成,则成为被大家所接受遵守的方法的纲领。在语言如此,在建筑中也如此”。建筑的阴阳和谐,成为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文法”之一,历代得以传承。

门脸,在传统建筑中象征为“脸面”而倍加重视。门楼的设计主阳,因为象征主人的身份地位。山东曲阜孔府仪门为明代中期建筑,门上方悬有“重光之门”的匾额,方正阳刚、端庄稳重,在门侧苍柏衬映下更显得孔府的深沉厚重。

门楼的建造也强调阴阳和谐。如山西祁县乔家堡门楼、北京四合院中的金柱大门、如意门楼等等,在建筑功能和审美意识上都充分展示了阴阳结合、以和为贵的理念。

阴阳观念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有“文法”,如梁思成先生所论“血脉相承,赓续演变,反映各种影响所吸取养料,从没有中断过”。认真借鉴阴阳观念和这一“文法”,对于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由古建中国整理,古建中国--建筑文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专注于建筑产业链,以古建筑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建筑行业综合运营服务商。以对古建筑“传承、应用、创新”为宗旨,以引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联合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咨询、设计、施工、地产商、材料商等企业达成战略联盟,形成配套国家一带一路、新区建设、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建设服务商。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