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久远,所以中国文化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是由各具特色的当地文化共同组成的,小编下面为大家整理关于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文章,欢迎阅读参考:

1 地域文化

园林文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定的地理环境、人群,以及特定人群对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和特定的利用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继而也影响到特定环境中的园林形式。地理环境是区域性的,文化也必然带有区域性的色彩,因此世界上才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文化及园林形式[1]。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但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愈来愈使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相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日趋式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景观环境趋同,景观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提倡景观设计向地域文化的回归,尊重地区传统赋予景观的特殊性和丰富性。

2 地域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2.1 传统文化

地域传统文化(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及其人文精神的个性,是一个(或大或小的)地域的民众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交流、传承,以及与自身相异的力量抗争的历史过程中的积淀,也是一个地域及民族在行为习俗和价值观念上相互认同的基础。它们又是地域文化面对外域文化与其进行交流的基础和进行冲撞或竞争的依托[2]。

路易斯·巴拉甘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之一。他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意识,其作品源自于对墨西哥丰富的本土文化传统所作的耐心研究与理解。巴拉甘认为,缺乏地域差别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国际风格会毁灭文化的个性和品味。他本人一直致力于从本国乡土文化中找寻设计的源泉,把景观设计与墨西哥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巴拉甘的景观设计作品色彩和质感丰富,来自于墨西哥建筑传统的拉毛墙面、土坯砖瓦、木梁,甚至水都是他的构筑元素[3]。巴拉甘的实践证明,在吸收民族传统和外来经验时,不可生搬硬套,不能指望在他人的方案中找到直接的解决办法,继承传统不是简单的复古和拼贴。只有通过吸收传统的精髓,加以转换,使之地方化,并适应现实生活,才能得以实现。

清华大学朱育帆先生设计的`北京金融街北顺城街13号四合院更新改造项目取名“与谁同作”,苏轼《点绛唇》词中写到:“与谁同坐? 明月清风我”。设计者通过巧妙的手法将“清风”、“明月”和“我”转译:设计中采用圆形磨砂玻璃盘,简明的具象方式诠释“明月”;“风”的表述则通过栽植竹子,借助其在风中沙沙作响来含蓄的表达;对“我”的阐释则是通过在庭院碎石铺地中横卧一块北京房山石,借助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以石为君”的典故。在继承中国传统文人园林儒雅风格的基础上,适应城市新的生活方式,同时具备现代、简约和质朴的时代气质,从而营造新文人园林的场所精神,以继承和发扬地域特色[4]。

对于巴拉甘等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景观设计师而言,他们需要对熟知的传统“方言”进行再阐释, 从而透过表面的形式去探索地区文化的内在精神实质, 重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2.2 传统民俗和生活方式

传统民俗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观念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基本文化因素。一个地区中世代传袭、连续稳定的行为和观念形成了这个地方的传统习俗,它反过来又影响着现在人们的生活。一个地区特有的生活习俗,是地域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些生活习俗的不同特点也常常反映在景观上,向我们诉说着当地的社会文化传统,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能使我们对公众的真正需求有一个真实的认识。

“加州花园”的出现,更多的是由战后美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而引起的。在经历了超过10年的大萧条和战争之后,美国经济得到复苏,中产阶级日益扩大,收入逐渐增多,“核心家庭”成为普遍的家庭单元,生活更加随意和不拘礼节,轻松休闲的加利福尼亚生活方式充分的繁荣。一大批美国人从农村和小城市迁移到大都市和市郊,在气候温和的西海岸地区新的城市定居点,社会生活的新形式自然而然的发展了,以丘奇为代表的加州学派景观设计师通过设计带有露天木制平台、游泳池、不规则种植区域和动态平面的小花园迎合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创造了户外生活的新方式[5]。

2.3 地区产业历史传统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造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如何对待现存的旧工业建筑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记忆,对其实施改造的环境景观设计中,应利用原有场所特征,并根据新的功能定位对其进行新的塑造,使之适应新生活的需要,从而使一个活的地区产业历史传统的价值得以延续和发展。

对工业区的改造就是延续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延续工业区所特有的工业文化氛围,使人们充分认识、利用其潜在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并注入新的现代的社会标准,人们在获得自身使用要求的同时,也得到了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1994年开放的由彼德·拉兹(Peter Lats)设计的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坐落于德国杜伊斯堡市北部,面积约。当具有百年历史的钢铁厂于1985年关闭后,基地上各种老工业厂房和无数构筑物很快被淹没在野草之中。拉茨面临的最关键和棘手的问题是,工厂各种遗留物大量存在,如庞大的建筑、矿渣堆、烟囱、水渠、铁路、桥梁、鼓风炉、起重机等,设计中是将这些无用的构筑物视为一种包袱或垃圾,花费大量金钱去处理,还是将之视为一种可以再利用的元素,有效地处理和应用?拉茨选择了后者。其设计是以对工业传统的继承为基础的,旧铁轨路基被保留作为一种大地艺术作品,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片草坪区域。钢铁厂的炼钢炉等一些构筑物也被保留下来,提供人们攀爬远眺的机会,大型的混凝土构筑物则可以作为攀援爱好者的运动场地[5]。设计师从未试图去掩饰或篡改历史,建筑和构筑物都作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物保留下来或被有效的再利用,而未被任意的改造或歪曲,原有植被被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可利用的废弃材料得到尽可能的再利用,秉承了工业传统和地区的传统环境,体现了设计师对历史的尊重和科学理性的态度。

【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相关文章:

1.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2.解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3.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

4.景观设计与生态美学

5.公路景观设计的内容

6.水厂的景观设计

7.景观设计的步骤

8.小区景观设计案例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