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古人看到了什么?
古希腊星图与中国古代星图是人类历史上较完整的两大星图体系,前者逐渐演变为目前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而中国古代星图则自清末逐渐淡出主流,甚至连不少天文界专业人士也不清楚我国古代先人是如何观星的,天文学博士、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告诉记者,自己是基于现代天文学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中国古代星象体系的了解也极其有限,当得知中国古代星空的原貌后,不禁感慨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漫步中国星空》作者之一的齐锐告诉记者,中国古人非常聪明,早在上古时代就开始将满天星斗划分成群为它们取名,到了三国时期,由天文学家陈卓统一全天星官,形成了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星官体系。到隋代时出现了《步天歌》,以生动的韵文将周天恒星连缀在一起,弥补了星图难以流传、文字不够形象的缺点,做到了“名中有图,言下见象”,由此繁难而神秘的星空因它而变得平易而充满诗意。而历朝历代都有恒星观测资料,传承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是天文学家在宋代皇祐年间(1052年)所观测的恒星数据,它是“三垣二十八宿”传统星象的典型代表。
“为了恢复宋代星图数据,复原古人眼中的星空,我们运用现代天文观测数据,结合天文史学文献,一一比对了中西星图中1400多颗星,下了很多功夫,终于完整呈现了中国古代星空的盛景。”
最早的星官图,失散已久未能传世
星座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星官”,东汉张衡描述星官的命名:“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备矣。”
中国古代的星官,从天皇大帝到农丈人、从战场到市场、从天枪到簸箕,其名称和布局都非常社会化,地上王国、山川百物、人间百业都搬上了天际,涵盖了古代神话、历史典故、社会制度和人文习俗等,几乎是按照地上人间的模式在天上复制了一个世界。
约公元前270年前后,三国时期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统一了全天星官,编成一个具有283个星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史称“陈卓定纪”,陈卓综合而成的283官星象体系被后世史书所采纳,成为我国观测星象的基础。
陈卓关于全天星官的划分凸显了中国“二十八宿”星官体系,“二十八宿”简单地说,就是先以历史上一些重点观测的恒星作为标准,然后再以线形联络起它近旁的部分星,如此构成一宿。全天共有28个宿,分为四组,称为东、南、西、北四官,即东官苍龙、南官朱雀、西官白虎和北官玄武,以这二十八宿为代表,携领囊括全天的所有星官。
“三垣”的创立比“二十八宿”晚一些。人们仰观天顶,先把北极周围的广泛天域定为“紫微垣”,也叫“紫宫”或“中官”。由于古人已将二十八宿分配入东西南北四官,而中官仅含一个紫宫,有些单薄,先人便将紫微垣和二十八宿之间的部分天域进行了划定,分别命名为“天市垣”和“太微垣”。三垣在隋唐之际趋于成熟,合并二十八宿后成为新的“二十八宿三垣”体系。后来“三垣”的地位逐步提升,在此基础上成为“三垣二十八宿”体制。
《漫步中国星空》作者之一的万昊宜告诉记者,基于传统文化的“三垣二十八宿”星象体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别于西方的最引人注目之处,自陈卓初定至体制完全建立,传承了千余年,一直到明清之际。
遗憾的是,三国时代陈卓关于星官的著作和原图早已散失,未能传世。
《步天歌》长度,内藏天文常识
虽然最早的星官图未能传世,但后人能通过相关史籍来观其原貌,这些史籍主要是隋代丹元子的《步天歌》。公元600年前后的隋代,法号为丹元子的隐居者,按照陈卓所定全天星官的布局,将此前流传的星官知识重新整理,作了一首认星歌谣《步天歌》。唐朝初年时有人又对歌词作了修订,从此《步天歌》成为表述中国星象的代表作,至今流传。
《步天歌》首次详细整理和记录了二十八宿三垣的全部成员,其分章、星官、星数、寻星顺序都严格遵循实际观测。先描述每宿的主体,再以宿星为主,描述所统率的各星官与主体间的相对方位关系。形式上采用通俗的诗歌体例。《步天歌》成为后世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著述的一种标准范例,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清代学者梅文鼎对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步天歌》所列星象,特为简括。故自宋以来,天官家多据为准绳。”《步天歌》易懂、易学、易掌握,成为中国古代学习天文的必读书,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就一面读《步天歌》,一面观察星象,“时素秋无月,清天如水,长诵一句,凝目一星,不三数夜,一天星斗,尽在胸中矣”。
万昊宜告诉记者,《步天歌》的特点是文辞浅显,内涵丰富,星名完备。它所用语言并不深奥,所取用的材料也不过是整理串联起已有的专业知识,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在中国天文学史上长久地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很少有其他著作能与之相比。
更让人稀奇的是,在流传下来的《步天歌》各个版本中,基本都是360句到366句。作为一部天文学著作,这当然不是巧合,作者细密的设计心思暗藏其间,中国古代周天为365.25度,一句一步,一步一度,至365度而恰好步天一周,此即“步天”一词原意所在。
北斗七星, 爱被古人描绘成座驾
我国地域范围处北半球30度到45度间,生活在这个纬度区域的先人们仰望星空,发现所有的星星都是东升西落,旋转的中心就是北天极,它相对固定不变,而处在北天极最近的一颗星,也就是现代人称作“北极星”的星,在古代实际上被叫做“勾陈”。而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就被称为紫微垣,它是天皇居住的地方,紫微垣含有37个星官。
在《步天歌》里,对紫微垣的部分星官是这么描述的:勾陈尾指北极巅,勾陈六星六甲前,天皇独在勾陈里,五帝内座后门是,华盖并杠十六星,杠作柄象华盖形……
在民间知名度最高的星恐怕就是北斗七星了,这七颗星有各自的名称,从勺头开始依次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位于勺头的前4颗叫斗魁,其余3颗叫斗柄。
由于“北斗”围绕北极日夜不息地旋转运动,所以从很早开始,“北斗”就被人们想象成天帝的车驾。《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意思是:北斗七星是天帝坐着的马车,天帝以中央为枢纽,坐在马车上巡查四方,定四时,分寒暑。
在山东嘉祥县东汉时期的武梁祠中,就有“斗为帝车图”的画像石,图中的北斗七星,由斗魁4星组成车舆,有一帝王形象的人端坐在斗勺之中,斗柄3星组成车辕。这辆车没有车轮,它是腾云驾雾而行的。
把北斗七星看作车子的民族很多,如古巴比伦人把“北斗”看作货车,古埃及人看作是伊西斯女神之车,英国人看作是亚瑟王之车;阿拉伯人称“北斗”为车星,斗口4星是四个车轮,斗柄3星是三匹马或三头牛,“开阳”旁的“辅星”则是赶车夫。
万昊宜介绍,在每天的黄昏时分观察北斗七星,人们发现在不同的季节,“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因此北斗七星很早就成为指示季节的星空标志。战国时代的《冠子·环流篇》中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其中的道理可如是解说:战国时候,在春分时节每当黄昏来临,仰望北天,可以看到斗柄正指向东方。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缘故,斗柄“东指”的时间会逐日提前4分钟。如果每天晚上同一时间抬头仰望北斗星,会看到斗柄指向逐渐沿逆时针旋转,到了夏至黄昏,斗柄已旋转到指向南方的位置,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而到了秋分和冬至,斗柄则分别指向西方和北方,标志着秋季和冬季的开始。
不过由于岁差的影响,从战国时期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现今在春分时要看到“斗柄东指”,已不再是黄昏时分,而是在几近子夜的23时30分左右了,其他的季节延时也与此相同。
天上的街市,划分也是按片区
除紫微垣外,天上还有其它独立的天区,我们的先人用星星组成的城墙,分别围起天上三个独立天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以它们为缩影,讲述了社会运行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文化、政治和经济。仰观头顶的三垣,细细琢磨每个星官的含义,让人回味无穷,对先人智慧的敬仰油然而生。
要想在天上同时看到这三垣,最好的时间是每年的六月中下旬,也就是夏至节气前后。当黄昏来临,一丝清风送走夏日西边最后一线光亮,举目北望,庄严的紫微垣,俨然高悬北极四周,“北斗”和“文昌”居于垣左,而“华盖”和“传舍”列于垣右;转身回望,在西南方天空中,明亮的“五帝座一”高挂,以它为中心的是天帝和大臣们处理政务的太微垣;向东看去,东南方地平线上银河正慢慢升起,银河西岸边就是热闹的天市垣,仔细倾听,穿过林间悠扬的蝉鸣,是否能听到来自天上集市的叫卖声……
至于人们常在评书里听到的“二十八宿”,其实是28片天区,按照方位分为东、北、西、南4组,每组含7宿,分别是: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共有46个星官;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共有65个星官;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共有54个星官;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共有42个星官。全天三垣二十八宿一共283个星官,共计1464颗星。
在每一宿天区的众多星官中,人们选取其中的一个作为代表,并以它的名称来命名该宿。这个代表星官称为宿星。例如:角宿有11个星官,其中“角”这一星官是角宿的代表星官,它就是角宿的宿星。283个星官中拥有的星数多少不等,少的只有1颗,多的有40余颗,人们在每一个星官的若干颗星中,选取一颗星作为主星来代表这个星官,这颗星被称作该星官的“距星”,例如“帝席”星官有3颗星,其中位置居东的大星是它的距星,称其为“帝席一”。
那些和星象有关的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七宿在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夜空中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七宿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七宿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七宿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在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有云: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角之见于东方也,物换春回,鸟兽生角,草木甲坼。它的意思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天,东方苍龙的角宿每到傍晚将从东方升起。
我国北方地区流行的民间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指的正是每年当傍晚东方苍龙星宿刚刚升起,露出龙角的时候,春天就到了。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缺水,再加之病虫害的侵袭,因此人们便在代表春季的农历二月初二这天设立“龙头节”,祈龙赐福,驱凶纳吉,降雨灭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牵牛和织女
在我国古代星官体系中,牛宿星官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
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在汉朝以前,牛宿是冬至点所在的星宿,历来受到观天者的重视。这在《史记·天官书》中有明确记载。同时被记载的还有牛宿中的“织女”3星,并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皇家后代。
“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由于“织女星”的亮度接近0等,因此不少专业天文学家以“织女星”来作光度测定的标准。在北半球的夏天,“织女星”可在天顶附近见到。
七月流火
成语“七月流火”出自《诗经》中的《国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火”即指“心宿”,就是“大火”星。按商周时的历法,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大火”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七月黄昏,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此处的“流”不是流星的流。水向低处曰流,“大火”向西天下坠也是在流;“七月流火”就是“心宿二”晚上向西天慢慢落下去,预示寒冷的季节就快要来到,很快就要“九月授衣”了。
可见,“火”在这里专指“心宿二”,绝非“赤日炎炎似火烧”之火。还要注意的是,三千年前用太阴历,可知那时七月即今阴历八月,如今若想观察“七月流火”,要到阳历九月才行。
挽弓射天狼
“天狼星”是全天最亮的恒星,目视星等为-1.45等,在西方星座中,它是大犬座的一颗双星。我国古人当然也注意上了这颗亮星,将这颗位于“阙丘”以南、井宿中最为醒目的星称为“狼星”,在过去,这颗星指代入侵的异族,它的明暗变化预示了边疆的安危。因此,为了疆土的安宁,古人在“狼星”的东南方设立了一把射天狼的弯弓——“弧矢”,这9颗星组成的弓箭十分形象,箭在弦上,弓已拉圆,箭头直指西北方向的“狼星”。苏轼曾作词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不过,这个长弓的主要作用是对“狼”进行武力威慑,真正抓捕的手段还是靠它西边不远处的“军市”13颗星围成的一个捕狼陷阱。为了引诱天狼前来,猎人还专门在陷阱中放置了“野鸡”1星作为诱饵。
如何观赏古代星空
今星曾经照古人,古代星空的面貌人们已知晓,如何更方便地欣赏古人眼中的夜空呢,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崔辰州研究员告诉记者,“中国星官形象化”工作进展顺利,经过天体美术工作者的妙手,古星图将不再是清一色的星点连线和文字,而由生动表意的图案代替,目前星空和星官图已被中国虚拟天文台看中,在万维天文望远镜的环境中整合并向全社会开放共享。万维天文望远镜是一种虚拟天文望远镜,通过互联网把全球天文资源无缝、透明地融合在一起,让那些以往只有天文学家才敢问津的顶级专业天文资料走近了每一个普通人。
崔辰州介绍,万维天文望远镜是一架虚拟的望远镜,利用它可以在地球、行星、太阳系、星空之间变换穿行,可以和机遇号、勇气号这两个长寿的火星车一起在火星上漫步;可以借助哈勃望远镜犀利的目光去窥视淹没在恒星光芒中的系外行星;可以在茫茫星系的海洋中去寻珍猎奇;可以乘着钱德拉巨镜去探视黑洞的边缘。借助万维天文望远镜,天文教师可以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资源置于指尖。教学活动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部分为全景,变模拟为真实,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真实而充满活力的全景式宇宙。
2014年8月,崔辰州和同事带着万维天文望远镜给史家天文兴趣小组的学生培训,兴趣小组的小孩马上被其中美轮美奂的天文图像和漫游制作功能所吸引,安装上软件之后就开始自己琢磨怎么操作,惊喜地发现只用万维天文望远镜软件就能清楚地展现天象表演,比如模拟已经发生过的2009年的日全食。学生在课堂上用万维天文望远镜认识星空、寻找星云星系、模拟日食,迅速掌握太空漫游的基本制作方法,并独立完成“遨游太阳系”的作品。
上一篇
六十仙命葬二十四山吉凶
下一篇
紫微斗数命主身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