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过小年的习俗过小年的风俗习惯当然首推祭灶这个重大的环节,可以说过小年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灶,好吃好喝的将灶王爷爷送上天,用甜甜的灶糖糊住他的嘴,上了天不许说人间的坏话,然后重新贴上新的灶王画像。那么除此之外,小年的习俗有哪些?下面是关于小年的习俗的内容,欢迎阅读!过小年的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常称它为“交年”、“小年下”、“小年”。每家每户在这天的晚上都会举行“祭灶神”的仪式,也就是送灶王升天。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灶神是地处东南海隅的闽东南地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祭灶神吃灶糖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民间生活中的第一位。旧时每年小年,家家户户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来代替旧的:约莫16开纸张大小,上部绘一座宫殿,书“广德宫”,中间为神像,像下有五个小孩捧铜钱、元宝,寓意“五子登科”“招财进宝”,左右联为“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祭灶神的贡品不需鸡鸭鱼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让灶神尝点儿甜头,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还给灶王爷的坐骑准备清水、料豆、秣草等。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祭灶风俗由来已久。《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即灶边承器之物,以土为之者。那时祀守被列为五祀之一。《战国策赵策》云:“复涤侦谓卫君日:臣尝梦见灶君,”唐罗隐送灶诗亦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在两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礼,且历代相沿成习。人们心目中最早灶神的职权由灶火渐渐演化成为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乃一家之长。有了他,人们在做什么事之前就都得祷告一翻,好事不用说了,坏事别说要告诉灶神,就连他自己都说不过去,还怎么敢跟灶王爷说出口呢?这样,无疑就会大大地减少社会犯罪的恶行,从这个角度来看,灶王爷对维护社会治安和防止犯罪还有其巨大的贡献呢!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的祭灶活动越来越少,习俗多留在了乡村。如今的现代人,更多的人用品尝糖瓜,来度过小年节令。此外,饺子、火烧也是小年的特色节令食品。扫尘土剪窗花写春联“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民间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土。扫尘土时,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扫尘土习俗与灶神也有关系。灶神是住在灶经堂里的,灶经堂就建在烟囱边,一年的烟熏火燎,里面到处是烟煤。趁着腊月廿三,灶神上天,人们就把灶经堂打扫干净,等到灶神大年三十回来,看到灶经堂里面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还贴上自己的新画像,自然十分高兴。剪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写春联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动。春节时,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神灵前、大门上、井口、牲畜圈、面粮仓、树上,处处需要贴春联,内容丰富,妙语连珠。小年歌谣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过小年跳灶王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小年历史传说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
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小年祭灶日期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灶君神简介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
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传承与发展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 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 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 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 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 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 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 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 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 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 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 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 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 (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 “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士,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 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 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 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 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 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 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 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 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 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 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 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 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 “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 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 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
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 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 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 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 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 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 民俗活动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 "灶王爷"。 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 又体弃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 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双目失明.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 人给了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难当,碰死 灶前,被姜太公封为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