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中期之后,书坛风靡“写经体”,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宁静,不过若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分析,传世的“写经体”法帖,大多由朝中书匠、民间奇人所写,技法不够纯正、精善。
幸亏晋唐、宋元时期,许多名家一样热爱经文,例如欧阳询、柳公权、苏轼,皆有“手写经书”传世,尤其是号称“万经之王”的《道德经》备受喜爱。
据记载,王羲之、褚遂良、米芾等人,全都写过《道德经》,可惜流传下来的墨迹手稿没几件,基本都是拓本,现代人临摹时,缺失精准性,难度偏大。
好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收藏了一件赵孟頫手抄本的小楷《道德经》,全文共计5162字,写于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彼时赵孟頫63岁,用笔老道纯熟。
卷中笔画飘逸流美,虽然遵守法度,呈现端正整洁之象,却毫无僵硬拘谨的弊病,例如文中的“之”字,起笔一点尖峰入纸,颇为巧玲灵动。
下面的横画起笔墨重,收笔轻盈,尽显柔丽虚和,整个字的最后一笔更是出彩,略带一波三折的势态,开头轻盈上挑,收尾变的略微浑厚,前后高低、轻重十分鲜明,让流动性、灵活感更为强烈。
此等流逸多彩之姿,美的令人心醉,无愧于鲜于枢在《困学斋集》中称赞:“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诸书第一”。
如今《小楷道德经》乃故宫的“一级国宝”,禁止出境展览,艺术价值不容小觑,而且卷中笔画精准细腻、从容优雅,堪比“教科书”,值得大家钻研学习。
所以时常临摹,一方面可以强化用笔的严谨性、精确度,保证每一笔干练率性,解决初学书法时,拖泥带水、犹豫不决的弊病,还能初步了解“二王”笔法。
晋唐时期的法帖,点画内敛含蓄,毛笔调转、变化隐藏入微,再加上不少作品乃拓本传世,细节上展露的技法,早已消失殆尽,今人领悟不透,越学越糊涂。
恰好《小楷道德经》简化“二王”笔法,容易上手临摹,还是墨迹传世,便于观察精微之处,慢慢体悟古人的萧散之风、多彩变化,若能将此作参透,日后真正临摹晋唐法帖时,可以稳扎稳打,切实掌握。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赵孟頫《小楷道德经》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处理,全都端倪可查,与真迹如出一辙,见此品如见真迹,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下一篇
古代文化知识之天文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