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人团圆。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从古至今人们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这一天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圆,月色也最美好。每当夜幕降临,玉兔东升,民间千象万户便在庭院、楼台、地坪摆起月饼、瓜果等礼品供月,待到明月高挂天空,清辉洒满大地,全家老幼便围坐在一块,一边分享供月礼品,一边赏月叙谈,或吟诗作对。
吃月饼、与家人共享团圆是中秋节最常见的习俗。有关月饼与团圆关系的由来。
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的神话。
嫦娥是远古时神射手后羿的妻子,偷吃了丈夫从王母那儿求来的不死之药,顿时身轻如云,飞进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后羿自妻子奔月后,昼夜思念,竟至生病,某年八月十四。他梦见妻子,嫦娥向他倾诉懊悔后,说:“平时我没法来,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放在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来与你相见了。”
后羿醒后照妻子的吩咐行事,届时嫦娥果然由月中飞来,夫妻重逢。八月十五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正是由此形成,故中秋节别称“团圆节”,月饼也叫“团圆饼”。
以嫦娥奔月神话解释月饼缘起的说法,在民间已是深入人心,直到今天,月宫嫦娥依然是月饼包装盒罐的主体图案。
中秋赏月是中国各民族民间的传统习俗。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的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少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
岩尖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春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炷冷香。
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 99 个州的 99 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在一起。苗族父老为纪念他们的幸福爱情,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
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像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
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这些姑娘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如果能搞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妇女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这象征着小孩能健康成长。
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他们只能在野地里把采摘来的瓜菜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观桂是中秋节另一个重要习俗。桂树是月宫仙境中唯一的植物,又是人间清纯的象征。“桂兰之交”是高尚的友谊,“桂子兰孙”是父母期待的后人,因此,赏桂也寄托了对友情亲情的希盼和思念。
杭州灵隐寺前有一片美丽的桂树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文豪苏轼,都曾在中秋之夜在这里观桂赏月。
“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闻”,宋代人虞俦在这首怀念故交的诗句中,把观桂寄思的意义说得清晰明确,使中秋更加多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一篇
年轻人不要随便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