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是山东地区传统主食之一,相传发源于泰安,现盛行于鲁南、鲁中、鲁西及苏北一带,是久负盛名的山东土特食品。2012年,备受关注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对煎饼制作及食用方法作了专题介绍,使煎饼愈加驰名。由于地域不同和制作原料的差别,山东煎饼可分为泰山煎饼、沂蒙煎饼、岚山煎饼、小麦煎饼、玉米煎饼、豆面煎饼、高梁面煎饼、杂面煎饼等。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专门为煎饼做赋,名曰《煎饼赋》,赋文曰:
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溲合米豆,磨如胶饧。朳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淜,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兹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若易之以荍屑,则如秋练之辉腾;杂之以蜀黍,又如西山日落,返照而霞生。夹以脂肤相半之豚胁,浸以肥腻不二之鸡羹,晨一饱而达暮,腹殷然其雷鸣;备老饕之一啖,亦可以鼓腹而延生。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脂,或假膏,三五重叠,炙煿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更有层层卷折,断以厨刀,纵横历乱,绝似冷淘。汤合盐豉,末锉兰椒,鼎中水沸,零落金条。时霜寒而冰冻,佐小啜于凌朝,额涔涔而欲汗,胜金帐之饮羊羔。奈尔东人运蹇,奇荒相继,豆落南山,拟于珠粒。穷惨淡之经营,生凶荒之妙制,采绿叶于椒榆,渍浓液以杂治,带藜烟而携来,色柔华而苍翠。野老于此,效得酱于仲尼,仿缩葱于侯氏,朵双颐,据墙次,咤咤枨枨,鲸吞任意,左持巨卷,右拾遗坠,方且笑锅底饭之不伦,讶五侯鲭之过费。有锦衣公子,过而美之曰:“愿以我鼎内之所烹,博尔手中之所遗,其可乎?”野老怃然,掉头不易。

泰安煎饼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讲究用典,因此弄清文中所用典故,才能真正理解全赋文意。文中所用典故有:(一)“卒律葛答”,据传是北齐时北方少数民族突厥语,译成汉语是“前火食并”。而“前火”和“食并”,正好组成汉字的“煎饼”二字。(二)“得酱于仲尼”,出《论语·乡党》, 有孔子“不得其酱不食”之语。这里的“酱”,喻指美味。(三)“缩葱于侯氏”,出北宋所编《太平广记》卷258《侯思正》,说任职侍御史的侯思正贪吃,为在笼饼中多加肉,令其厨师在制作笼饼时少放葱,时人笑称侯思正为“缩葱侍御史”。这里的“缩葱笼饼”,喻指美食。(四)五侯鲭,出《西京杂记》,说汉成帝时,其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五人同封侯,但相互不和,门下宾客亦互不往来。娄护能言善辩,在五侯之间辗转受供养,并能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娄护将从五侯之家所得奇膳合成制作成鲭,世称“五侯鲭”。后世遂将“五侯鲭”比喻为美味佳肴。
明白了文中所用典故,可将全赋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煎饼的做法,出现在什么年代呢?把米和豆一起浸泡,磨成胶状糖稀。朳需要两边分开的样子,鏊子呈三足鼎立的形状,瓦盆中舀出一勺浆液倒在鏊子上,经火烫熨后,发出如流水击打东西的“滂淜”之声。然后,立刻持朳向左旋转,浆液像蚂蚁一样在鏊盘上爬行,颜色变成黄白色,片刻间便做成“卒律葛答”,即煎饼了。趁着这时的热鏊,手一翻一覆,很快就能做出几十甚至上百个煎饼来。煎饼像满月一样圆,似铜钲一样大,如剡溪出产的纸一样薄,颜色则像黄鹤的羽翎。这就是煎饼的基本制作方法。如果换成荞麦面,煎饼的颜色就会像洁白的丝绢光彩闪耀;若掺入高粱面,就会像西山落日,似余辉映照,晚霞升起。在煎饼中夾上皮肉相间的猪肋肉,浸泡在肥腻的鸡蛋羹中,早晨饱餐一顿,可一直撑到傍晚而不饿,肚子像雷鸣般低沉作响。给贪吃的人品尝一下,可以让他拍打着肚子自得其乐。如果经历一晚上,煎饼变冷发脆,还需要烹调,则可以擦涂上鹅的脂肪,或猪的油脂,将三、五张煎饼折叠起来,用火烤焦,其味道松软酥脆,入口清爽,香气四溢,飘向远处。也可以将煎饼一层层卷起,用厨刀切开,横竖杂乱,又非常像凉面。汤中放入盐和豆豉,将兰椒切成粉末,待锅中的水沸腾时,将煎饼下入锅中,则又像金条一般。有时天气寒冷,白天喝一小口煎饼汤,额头上便湿涔涔地要流汗,胜过在精美的帷帐中饮食羔羊汤。无奈东部地区的人民时运不好,连续遭遇重大灾荒,南山中散落的豆子,像珍珠一样珍贵。人们费尽心思,想出了在灾荒时期制作煎饼的奇巧办法:从花椒树和榆树上采摘下绿叶,混合浸泡成浓郁的浆液,等到与藜烟一同出现,其颜色柔华苍翠。村野老人就像孔子得酱、侯思正缩葱一样,鼓动两边腮颊一起嚼着吃,倚靠在墙边,发出“咤咤枨枨”的喘息声,惬意如鲸吞,左手拿着煎饼卷,右手捡起掉落的煎饼碎末,刚要笑话自己的饭菜不像样,惊诧美味佳肴过于奢侈。这时有衣着华丽的公子路过,羡慕地说:“我原意用我鼎中所烹调的食物,换你手里所剩下的煎饼,可以吗?”村野老人听后连忙扭过头去,不愿意和他交换。

蒲松龄与聊斋
观察全赋结构,可以看出,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从开头至“此煎饼之定制也”,为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煎饼的制作方法;其后至“胜金帐之饮羊羔”,为第二部分,描述了煎饼的食用方法;余下的是第三部分,刻画了灾荒年景百姓制作、食用煎饼的情况。全赋逻辑清晰,结构逐层递进,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流畅。同时,蒲松龄还通过赋文做到了“体物写志”,深化了全文的意涵。
首先,通过描述底层人民群众所创煎饼的制作与食用方法,作者歌颂了劳动人民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和精神。“采绿叶于椒榆,渍浓液以杂治”,虽为灾荒之年的无奈之举,但“带藜烟而携来,色柔华而苍翠”,却又使之不乏浪漫情调。“朵双颐,据墙次,咤咤枨枨,鲸吞任意”,虽将山村野老的窘困刻画得淋漓尽致,但读之却又不失诙谐惊奇,这又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次,通过锦衣公子“以鼎内之所烹,博尔手中之所遗”,但“野老怃然,掉头不易”,作者表达了对乡野清苦生活的怡然向往,以及对权贵者锦衣玉食的鄙薄不屑,突出了作者在困苦生活中面对诱惑仍能保持清冷孤傲的优良品质。蒲松龄一生志在科举入仕,但并不汲汲于官宦,而是对现实政治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整肃吏治的愿望,对时政多有批评讽喻。不食鼎中之食,正是他坚守道德操守和政治理想的真实写照。
总之,《煎饼赋》写的是民生,是生活,但融入的是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士大夫精神。(张 琰)
下一篇
阴盘奇门遁甲符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