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004號 文章/插圖:高原牧人
突厥系列文章之四
在上一篇文章里给大家展示了突厥人的真正形象,其最主要的特征为辫发。突厥人的这种辫发被称为“索头”。那么是不是只有突厥人是这种发型呢?其实并非如此,当时在中原的唐人中也有人留这种发型,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事。
我们所看到的长孙无忌的形象不符合史实
长孙无忌是唐朝初年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与自己打下天下的诸位功臣而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长孙无忌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第一位,曾位居宰相,被封为赵国公。
同时长孙无忌又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即太宗的大舅哥,当然也是唐高宗李治的亲娘舅,也就是所谓的国舅爷。
如果我们想知道长孙无忌的模样,只要能看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就行。可惜的是这些画像都毁于黄巢之乱,并没有留存下来。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叫刘源的官员依据文献记载描绘出了《凌烟阁功臣图》,这其中就有长孙无忌的画像。
清人刘源所绘《凌烟阁功臣图》中的长孙无忌
在清朝版本的《凌烟阁功臣图》中长孙无忌头上戴一冠,大胡子,身穿长袍,典型的汉族士大夫打扮。
分析刘源所绘《凌烟阁功臣图》很明显可以看到人物的服装和造型风格都是典型的明代样式,可知这些画都是作者想象中的人物形象,与唐代真实情况相差甚远。
再来看看影视剧里面长孙无忌的形象。电视剧《贞观之治》是目前公认在服装方面还原度比较高的作品,我们看看这部片子塑造的长孙无忌。
电视剧《贞观之治》里的长孙无忌
该剧中的长孙无忌身穿圆领袍头戴幞头,典型的唐朝装扮,比清朝版本《凌烟阁功臣图》里穿明朝服装的长孙无忌要更加接近历史事实。但这还不是长孙无忌的真实样貌。
长孙无忌其实是个留着辫子的胖大叔
《太平广记》告诉了我们孙无忌到底长什么样子。该书记载有一次唐太宗宴请众臣,为了助兴皇帝便让大家作诗互相挖苦吐槽。
欧阳询是唐初名臣、中国楷书四大家之一,他字写得特别漂亮,但人却长得非常寒碜,面貌类似猴子。所以长孙无忌拿欧阳询开涮:“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欧阳询听后马上反击,他看着长孙无忌身材胖硕,就犀利毒舌了一把:“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因心混混,所以面团团。”
太宗听到欧阳询如此讥讽长孙无忌,就问他:“汝岂不畏皇后问耶?赵公、皇后之兄也。”
插画家燕王WF曾经把这个故事画成了漫画: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欧阳询嘲讽长孙无忌的诗“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因心浑浑,所以面团团。”
先看第二句“漫裆畏肚寒”,隋唐时期中原人流行穿开裆裤,外袍里面的裤头是开裆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了便于骑马,都是穿不开档的满裆裤,这句话是嘲笑肥胖的长孙无忌怕大肚子着凉而不敢穿开裆裤,只敢穿满裆裤。
再看第三句和第四句“只因心浑浑,所以面团团”。这两句是说长孙无忌心中混沌,所以脸又圆又胖。
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一句“索头连背暖”,在上一篇文章里面我们分析了突厥人的辫发就被称为索头,所以说长孙无忌其实是留着辫子的。这句话里“索头”两字后面紧跟着“连背”两字,这更能说明索头就是辫发,因为只有辫子才会下垂连背。
上面燕王WF的漫画里并没有描绘出长孙无忌辫发的特征,而只是画了一个普通的唐朝幞头,而实际上长孙无忌其实并不戴幞头。
在唐人张鷟所著的《朝野佥载》中有如下记载:“赵公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天下慕之,其帽为‘赵公浑脱’。”这里所谓的浑脱帽是唐代非常流行的胡服配件之一。“浑脱”在北方游牧民族语言中的本意是“掏空动物内脏,而留完整的外皮”,所以通常浑脱帽是用皮革来制作,后来也开始用锦缎制作,而长孙无忌用黑羊毛来制作浑脱帽,引领了我大唐的时尚潮流,所以为众人所效仿。
长孙无忌戴浑脱帽而让“天下慕之”,缘于这种帽子样式的独特。《中国全史》中对浑脱帽的相关描述如下:“浑脱帽亦为一种胡帽。羊皮制成,高顶、尖而圆。”而唐诗中有如下诗句:“织成蕃帽虚顶尖”、“卷檐虚帽带交垂”,由此判断浑脱帽有尖顶和卷沿的特征。通过出土文物我们可以对这种帽子造型有更加形象的认识。
戴浑脱帽的唐代陶俑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判断长孙无忌的真正样貌是一个留着辫子、戴着黑色浑脱帽的胖大叔。所以长孙无忌的真正形象应该是这样的:
看到这副模样的长孙无忌估计很多人会很困惑,堂堂唐朝的宰相、皇帝的大舅哥怎么完全是游牧民族的打扮?如果了解了他的出生背景就不会感到惊讶了。
辫发是鲜卑人的传统
首先我们来看看长孙无忌的姓氏:长孙氏。我们知道建立北魏政权的是拓跋鲜卑,拓跋为皇族姓氏,而与皇族拓跋氏同宗的还有拔拔氏、达奚氏等姓氏,共十个姓氏,被称为“帝室十姓”,由于系出同源所以相互间不能通婚。魏孝文帝执行全面汉化政策后将拓跋氏改为元氏,而拔拔氏因是北魏宗室之长,所以赐姓长孙。从北魏历经隋唐,长孙氏一直都是重要的贵族姓氏,涌现了众多权臣贵胄。
通过姓氏我们就明确了长孙无忌为鲜卑人。而鲜卑人汉化之前的传统发型就是辫发,鲜卑拓跋部在古代又被称为索头部,很明显是辫发部族。虽然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年)开始推行汉化政策,但是依然有鲜卑人保留着辫发的传统。
我们知道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在末期分裂为了东魏和西魏,这两个政权又发展为了北齐和北周,最后北周吞并北齐建立隋帝国。2002年在山西太原发掘了北齐贵族徐显秀的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就有辫发的鲜卑骑士俑。
徐显秀墓出土的辫发鲜卑骑士俑
魏孝文帝开始汉化政策是太和十八年(494年),而徐显秀下葬是武平二年(571年),中间相差了77年。辫发骑士俑的出土显示即便汉化政策已经实行了七十多年,但一些鲜卑人依然保留着辫发传统,长孙无忌便是其中之一。
说到鲜卑人的辫子,就不得不提2016年的一部叫做《锦绣未央》的古装电视剧姓长孙姓长孙,该剧讲述的是以北魏为背景的故事,所以主角当然都是鲜卑人。剧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拓跋余由吴建豪扮演,而拓跋余的造型就是一头辫发。
《锦绣未央》中的拓跋余一头辫发
《锦绣未央》的服化道工作人员在设计人物造型时可能参考了鲜卑辫发骑士俑,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电视剧里拓跋余的辫子在头顶束在了一起,而辫发骑士俑的辫子是自然下垂。虽然并没有完全遵照历史复原,但是能够考据出鲜卑人的发型特点并在剧中展现出来已经很不容易,这在历史剧普遍缺乏历史考据的中国还是值得表扬的。
可笑的是无论是影评人还是吃瓜群众看到剧中吴家豪的造型后都开始狂喷:
还有媒体说这是黑人脏辫:
本来拓跋余的辫发是《锦绣未央》一个比较出彩的点,但是不明就里的媒体和群众却把这事当做一个缺点来批判,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这正是横亘于当代中国与历史和传统之间的巨大文化断层所造成的社会怪象。
(文章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您还可以阅读相关文章:
突厥系列之一:韩国人有了对手,土耳其人同样疯狂歪曲中国历史
突厥系列之二:这个国家真奇葩:身上流着希腊和亚美尼亚的血可宣称自己是突厥的继承人
突厥系列之三:连《国家宝藏》节目都弄错了,给你看古代突厥人真正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