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七、夏商周青铜器纹饰器型(图例二)

传播:| 中国玉石文化 | 收藏 | 鉴定 | 古玉 | 玉石 | 文学 |历史 |

《福盛源玉石》:您关注的是福盛源玉石文化传播,继承发扬和田玉文化!

欢迎各位亲光临,祝福各位亲、吉祥、幸福、开心、康健!

上接夏商周青铜器纹饰器型(图例一)

青铜时代的基本含义 。中国的青铜时代是一个以青铜礼器作为王权、神权标志的时代;但它并不是一个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的时代。

青铜时代的分期 ,如“断代考古学”,但它与青铜器的分期是不同的概念。

12、波带纹(波浪纹)

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的代表性纹饰

13、蝉纹

(1)、商代晚期写实的多,变体则多见于西周、春秋。

(2)、三角形蝉纹从商代一直到春秋都有。

14、蟠螭纹

形象像夔,张口卷尾

西周晚期出现雏形,盛行于春秋中晚---战国。其形多为二条或以上 “蟠螭”相互交叉缠绕,组成一个纹饰单元,重复出现,并呈带状分布,或密布于器表。

“蟠”意为盘曲而伏,“螭”意为“无角之龙”。《说文》: “无角曰螭”。另,“龙子为螭”。

可分三类:

第一,龙身较粗,缠绕的龙采用对称轴形式分布于器表;

第二,缠绕的龙,采用中心对称方式分布;

第三,躯体弯成U形、S形,相互不缠绕,或以线条相勾缠

蟠螭纹的出现改变了商周青铜器纹饰对称布局的传统,是春秋中期青铜器装饰变革的标志,也是时代的标志。

蟠螭纹多以面积小的单元重复出现为特点,又表明在制范中采用了模印法,连续压印于范上,故此又标志青铜器制范工艺的新变革。

15、蟠虺纹

虺:小蛇也。

蟠螭纹的一个变种。为二条或以上的小蛇相互缠绕,构成单元,重复出现。流行于春秋中---战国早期。

16、云雷纹

商周青铜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纹饰,直至春战之交还有变体,战国变为流云纹、卷云纹。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17、焦叶纹

(1)、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以商代最流行。

(2)、纹饰整体细长,长宽比大于3∶1。

18、三角形纹

从二里头晚期一直到战国皆有。

纹饰主要特点:

(1)、 整体外形多数近等边三角形;底边的宽或等于高,或大于高;部分宽高比约1∶2 。

(2)、 三角形内部的填充纹饰随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19、菱格纹

二种类型

1. 长轴明显大于短轴;

2. 整体近正方,但二条对角线成垂直状。

20、涡旋纹

特征是圆形的几何图案,近似水涡。

21、绹纹

(1)、流行于商中期至战国。

(2)、北方(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辽宁)少数民族地带的青铜器上多见。

22、瓦纹

(1)、由平行的凹槽组成,形如一排排仰瓦。

(2)、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23、窗棂纹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24、植物形纹

(1)、流行于春秋中期以后至战国。

(2)、尤其是战国时期最为流行。

25、人物、宴乐、狩猎、战斗纹

以宴乐、舞蹈、狩猎、攻战、采桑等活动为题材,反映现实的生活。

总结:

1、二里头时期纹饰主要特点:器表一般无纹,除戈的内部见有动物形纹以外,其他多乳钉、十字、网格等。

2、二里岗时期(商代前期)纹饰主要特点:纹饰简单,线条粗与笨拙,单层为主。没有底纹,少数双层;其中双夔合成的饕餮纹,尾部多上卷。

3、商代晚期纹饰的主要特点:大量的采用了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手段,纹饰复杂繁缛。纹饰中鸟纹、蝉纹流行,饕餮、夔纹变化极多。双夔合成的饕餮纹尾部大部下卷,花纹多见三层,一般以云雷纹衬地。器表还常见扉棱。

4、西周早期纹饰主要特点:纹饰基本特征与晚商接近,最多见饕餮纹,次夔纹,多云雷纹衬地,凤鸟纹较流行。

5、西周中晚期纹饰主要特点:纹饰多见环带纹、窃曲纹、鳞纹、重环纹、瓦纹;凤鸟纹继续流行;兽面纹一般不再作主题纹饰,而是地位下降,并常作器足上端根部装饰。

6、春秋时期

(1)、早期:基本沿袭西周晚期的风格。

(2)、中晚期:中期还有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但晚期已大为减少。中晚期最流行的是蟠螭纹,总体风格和趋势单调、平实。另,细线刻画像在晚期已出现。

7、战国时期

(1)、早期:基本沿袭春秋晚期风格。

(2)、中晚期:变化较大。制作技法多样化,细线刻画像在春秋晚期基础上又有较大发展;蟠螭纹发达,常见立体凸起状;另镶嵌绿松石、错金银、透雕、浮雕等都较发达。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