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传统下的叛逆:大石墓与石棺葬,船棺葬与悬棺葬

导语:在我们传统的墓葬形式中以竖穴土坑墓为主的葬式几乎占据了古代墓葬形式的主流,常见的竖穴墓包括竖穴木椁墓、竖穴砖室墓和竖穴石室墓、以及砖石混砌墓等。此外随着出于仿制生前宅邸的需要,当时还出现了横穴墓室,墓室主要以横向的方式开凿在山崖之间,墓室坚固且易于仿照生前宅院雕造。在少数地区还见有一些特殊的墓葬形式,如大石墓、石棺墓、船棺葬和悬棺葬等,这些墓葬形式和结构反映出古代边缘民族的独特风俗和习惯。

一、大石墓与石棺墓

大石墓与石棺墓都是我国古代的墓葬形式之一,并且都是以石头为原料构筑墓室,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产生时代和流行范围来看,也有很大的差别。

1.石棺葬的起源与发展

石棺墓,也叫做石棺葬,从产生和发展的年代上来看,石棺葬的出现较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流行了。大约在战国秦汉时期流传范围更加广阔,除了在我国境内外,现在的蒙古国、朝鲜、日本、印度和西伯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现。以至于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位于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采用这种墓葬方式。

石棺葬

石棺墓的重要特点是以石质材料代替了木质棺椁,在传统的竖穴土坑墓的底部以石板和石块构筑。这种墓葬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主要分布在石质材料较为丰富的地区,应当是当时人们因地制宜,在缺少木质材料的情况下构筑墓葬的方式。在我国境内较早发现的石棺葬主要是在辽西地区的小河沿文化当中,以石板和石块砌成墓葬的棺板,内置墓主人尸骨和随葬物品。

2.大石墓的起源与发展

大石墓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深受石棺墓的影响,不过在形制上有较大差异。总的来说是以体型较大的石板排列在墓室的四壁,墓门和墓顶都用巨石封闭,有时还会在墓葬前方树立一块巨石作为表示墓葬方位的重要标志物。大石墓主要流行于春秋中期到西汉时期的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安宁河流域。从外形上来看,大石墓很像是一个深埋地下的石室,体型面积从几平米到几十平米不等。

大石墓遗迹

大石墓往往体现出"群葬"的特点,即墓葬中多个人骨堆积在一起,呈现出叠压和紧凑的特点,墓中少则几人,几十人,多者可达上百人。墓室内人骨都是平齐堆放,不再各自有葬具裹身。从随葬物品的情况来看,大石墓中随葬通常包括具有川西南地区古文化特色的流壶、深腹瓶、带耳罐以及青铜剑、带钩、铃、镯、笄等,同时还包括可能是外来的金器、玛瑙及绿松石制品等。随葬物品的种类繁多,数量较大,但是体型都比较小,很有可能都是当时人们日常随身携带的物品。

二、载魂之舟与船棺葬

1.船棺葬与古代巴蜀人

船棺葬主要流行于古代的巴蜀地区,是古代巴蜀人生活居住的区域,主要是以独木舟作为葬具的一种特殊葬俗。这种独木棺一般长约5米左右,宽约1米,外形似船,上面有时还发现有盖板。船棺葬只是葬具,现如今我们发现的船棺葬都是埋葬于竖穴土坑之中。根据文献记载来看,当时有的独木棺的处理方式不仅包括地下埋藏,还会将其置于江水之中,任其顺水漂流。

船棺葬

现在我们发现的船棺葬主要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就是21世纪初在成都商业街发现的古蜀王家族墓地船棺葬。从出土物品和规模以及结合文献记载来看,这批船棺葬应该属于开明王朝的某一代蜀王或者几代蜀王的族墓地。船棺葬中随葬物品有时代的差异,在春秋时期主要流行的是陶器和铜器,在战国时期主要流行铁器。由此可见西南地区在战汉时期与中原地区生产技术的相似性,也有可能是深受中原地区影响才出现的铁器制品。

2.船棺葬的起源

船棺葬主要流行于古代巴蜀民族聚居和生活的地方,显然是古代巴蜀族人的特定葬俗,而古代巴蜀人的起源和传说中也不乏与舟楫船桨有关。传说中开明王朝的建立者"荆人鳖灵死,尸化西上,后为蜀帝","鳖灵尸随江水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为相"。显然鳖灵是通过长江一路乘船溯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蜀地的。

鳖灵像

关于巴人的重要领袖禀君"以土为船,雕画之,而浮于水中。"因其能用土造船的特殊本领被巴人五部推选为首领,并且带领巴人一路溯江西上,征服了盐产丰富的部落,将地盘扩大到了长江中上游。禀君死后华为化为了白虎,因此早期巴人将虎视为本民族的图腾,在巴族出土的青铜器上经常可以见到老虎的图案。

巴蜀青铜戈

古代巴蜀两族渊源深厚,不仅在地缘位置上相邻,且到了春秋战国后期两族之间文化相似度越来越高,于是逐渐被人们称为"巴蜀文化",战国后期秦军南下时一同灭亡了巴蜀两国。可以想见,正是因为巴蜀两族在文化渊源上关系密切,因此关于巴人起源传说的船棺葬也受到了蜀人的尊崇,因此我们才能够看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巴蜀文化的船棺葬。

三、南方地区的船棺葬

1.船棺葬的特点

船棺葬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尸……悬着高山岩石之间"。悬棺葬主要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通常是将木棺悬置于临近水面的悬崖峭壁的木桩上,有时也放置在崖洞之中,以及崖壁的岩缝当中。在我国的重庆、福建、江西、湖北、广西、台湾、四川等地都可以看到这种葬俗。从年代上来看,悬棺葬多数发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魏晋以后。

悬棺葬

2.悬棺葬反映的宗教和生死观念

船棺葬的主要分布地域主要是在我国古代被称为"百越"的地方,百越族人"披发纹身",使用舟楫通行。这一地区古代水域众多、草木茂盛,在丛林之中潜藏着深重的危机。人们意识到如果将死后的棺木放置于地上,或者埋于地下,都免不了被野兽啃食和被虫子吞咬,而木棺放置在悬崖之上,与地面隔绝,能够避免死后被打扰。

悬棺葬近景

这只是从现实可能上来看,从宗教观念上来说,悬棺葬仍然具有合理性。首先,事死如生的观念在我国古代各个民族当中都有存在,人们将天界视为是神灵的居所,而人们理想中与天更加接近的地方必然就是高山悬崖之上了。根据文献记载,当时人们认为,地位越高者死后的悬棺就应该被放在更高的崖壁上,以显示他能够比其他人更早一步接近天神。

百越之地

此外,人们还意识到了生死有别,当时人们常以陆地和河湖之中作为主要生活和居住的地方,而死者已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理应和人间区别开来。将死者放置于高高的悬崖之上能够将生者与死者区别开来,使得两个世界互不干扰。而生者出于缅怀死者,在舟楫湖海之间略一抬头就能够看到自己的亲人故友,必定心存慰藉。

结语:石棺葬、大石墓、船棺葬和悬棺葬都是我国古代中原以外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式和结构。我们应该认识到墓葬结构和方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为草原环境下树木稀少,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选用了更为坚固和易得的石质材料作为建筑墓葬的主要方式。也正是因为地理环境和文化影响的缘故,古代巴蜀地区的先民们都采取了船棺葬的方式作为本族的独特葬俗。宗教信仰和生死观念也是影响墓葬建筑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船棺葬还是悬棺葬都反映了这些民族的早期信仰和生死观念,同时也是这些民族区别其他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王巍等《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常璩《华阳国志》

扬雄《蜀王本纪》

杜光庭《录异记》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