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二十四节气你了解多少?

一.到底是春夏秋冬,还是春秋冬夏?

最早的时候人们怎么确定一天又一天过去了?看看太阳,看看月亮,太阳一天又一天的升起落下,月亮圆了又弯。我们的祖先发挥聪明才智,把太阳的升起落下定为一天,月亮圆缺变化定为一“月”,现在叫做“朔望月”。有了天和月之后,祖先们又琢磨出了“年”的概念,《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也就是说,谷物成熟一次一年就过去了。 谷物成熟一次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了一圈,现在叫做“太阳年”。

按照朔望月确定年份与日期叫做阴历,以太阳年确定年份与日期叫做阳历。

但是我国传统的农历不属于阴历也不属于阳历,而是阴阳合历,也就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变化确定一个月,按照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圈确定一年。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有春秋两个季节,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

时间一天天的走过,历法慢慢变得更加完善,由春秋二季分出来冬夏二季,所以有些古书中的季节划分是春秋冬夏,而不是春夏秋冬。

有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后,又按照月份分成了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就是祖先们叫每个月份的名字了。

在春秋时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们利用土圭来日影,确定时间的时候,发现了一年中影子最短与最长的两天,还有影子长度刚好处于中间的两天,就这样定下来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尚书·尧典》中把夏至叫做日永,把冬至叫做日短,把春分叫做日中,把秋分叫做宵中。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的划分,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经有提到了,通过八个节气对季节转换的标示,便有了四季的区分。

《淮南子·天文训》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熟悉的天文知识,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确立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时期,在《淮南子》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与顺序,与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已经完全相同了。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由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来,二十四节气完全是按照太阳的变化来制定的,所以二十四节气是属于阳历的范畴。

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

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划分方法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西洋教士订立的“定气法”,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

而古时候的二十四节气划分方法是“斗柄指向法”与“平气法”。

我们常说北斗七星像一个勺子,所以呢,勺子把的部分就叫做“斗柄”。北斗七星在旋转过程中,七颗星星的位置移动,与季节变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十二月的时候斗柄指向丑方,正月的时候斗柄又回到寅位,正月是寅月这是出自于“夏历”,中间经过“建丑”(殷代)、“建子”(周代)的变化,到东汉的时候又恢复了夏制,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说“斗柄回寅”为春正;“斗柄回寅”,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斗柄指向寅为立春,斗柄指向壬为雨水,斗柄指向丁为惊蛰,……斗柄指向丑为大寒。斗柄指向确定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平气法”划分的“节气”是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中气”与“节气”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了。

三.二十四节气与黄道十二宫

黄道十二宫是西方占星学的内容。

黄道十二宫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宫与宫的大小是固定的,都是30度。也就是说,黄道十二宫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都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决定的,黄道十二宫的宫与宫之间相差30度,而二十四节气的节气之间相差15度,经过西洋传教士的修订之后,黄道十二宫以春分为起点,二十四节气也从之前的“平气法”划分方法,改成了与黄道十二宫相同的“定气法”,不过两者的起点不同,但是两者的节点是完全重合的。所以说,黄道十二宫的起始点和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十二中气是完全吻合的。

上图中的黄经度已经是两千多年前定下的了,所以跟今天的黄经度已经大不相同了。

四.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有的是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也有的是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我们的祖先们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运气探秘》中说到“节气之重要,古人发明节气之高明,在于自然界的天象地气、草木鱼虫,以及人体内部功能的变化,在这二十四节气时的那一天,不是渐变,而是顿变的!例如霜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朋友要是稍加留心,便会发现,大街上的阔叶树上的叶子,绝大多数,就是在这一天,纷纷落下的。”

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是我国劳动人民顺应气候的体现。

“顺应自然”是我国人民一直以来所遵循的理念。

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从最初在黄河边上的一些小群落,不断的发展,融合,走到今天,和我们“顺应自然”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顺应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体现。

我们敬畏天地,我们敬畏自然。

我们知道有阴就有阳,有正就有反。

我们从小被教育“不求俯仰于天地,但求无愧于心”。

在这个朴素的世界观之下,我们有了孔子,有了孟子,有了老子,有了商鞅,有了孙子。

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错了。

我们有。

我们的信仰,是几千年来的那一股浩然正气。

所以我们会有文天祥,我们会有岳飞,我们会有陈天华。

我们会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有无数的同袍走上战场,也会有千千万万的川军走出国门。

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这就是规矩。

几千年来的中国人,都在按着规矩办事,并且,将一直按着规矩办下去。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