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第26帖】薛小妹“赤壁怀古”谜语的猜想——元春的原型是孝贤皇后(十一)

有关红楼梦的若干猜想

第一部分:关于红楼梦本事、写作年代及作者的猜想

第三章 元春的原型是孝贤皇后

薛小妹“赤壁怀古”谜语的猜想

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赤壁怀古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宝琴此谜语,用意为何呢?笔者以为,此谜语,意在隐喻孝贤之死,以及孝贤皇后“以船为棺”这一事件。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这是以隐喻孝贤皇后死于德州舟次,而乾隆皇帝为郑重皇后之死,又特意将其所乘之舟,搬入皇宫存放这一事件,这两句谜语隐喻之用意,和前文提及的秦可卿的棺材用“樯木”,意味是一样的。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是以隐喻孝贤皇后丧礼之奢华。孝贤皇后的丧礼,乾隆皇帝用最高规格为之操办,可谓“喧阗”,但即使是如此热闹繁复,却更衬托出孝贤皇后丧子后又丧身,终不免一场空令人唏嘘的结局,“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其实就是为了表现孝贤皇后之亡的悲凉意味。

==========================================================================================

再谈谈此谜语为突出“隐喻”的表现方式。

笔者先引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署名刘俟晨先生《探赜索幽隐 迷津倏释然——揭开《红楼梦》怀古诗之谜》文中部分内容。

探赜索幽隐 迷津倏释然

——揭开《红楼梦》怀古诗之谜 刘俟晨

前文略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它在十首诗中居于首位,制作上十分精湛。从咏史的角度看它是追怀赤壁之战的历史: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气吞万里,孙权、刘备联合抗击,在赤壁以火攻曹操船只,大破之。

清代的周春猜测是“走马灯之用战舰水操者”,意思是“走马灯”,但非得是他说的那样——要在灯上绘上“战舰水操”的情景,否则这灯便和诗谜搭不上关系。徐凤仪猜测是“法船”,是旧俗鬼节时祭鬼所用,系用纸糊扎成船,上面并扎僧人诵经之状,船头更列众鬼,放置于江面——称放焰口,最终焚为灰烬。以全诗揆之,与“赤壁沉埋”、“徒留名姓”等语并无瓜葛,所以不能令人折服。有人猜测是“蚊子灯”,还是不着边际。有的学者比较慎重,没有轻意猜测,但感到涵咏全诗倒觉得笼罩一层阴沉冷峭的气氛,认为是影射大观园不祥的结局,这种认识却不无道理。

我认为最合理的答案是“棺材"!用原文的四行诗一一审核,没有丝毫滞碍之处。

1、棺材的各面均涂朱赤,正与诗题“赤壁”二字吻合,说它影射荣宁二府虽灸手可热,但终不免崩溃灭亡的命运真是最恰如其分了;“棺材”简直就是这一家族注定衰败破落,从而也暗示其所属的封建社会也必将走向崩溃灭亡的形象而准确的象征。

2、首句写棺材之埋葬;第二句以空舟喻棺材之外形,棺材正面须写明死者名姓;第三句是安葬之际在鼓乐喧阗中亲人哭泣、火化冥物之情景;第四句是最终结局——历史上无论谁也逃脱不掉进入棺材的命运。——简直是一幅丧葬风俗画!

如果偏重于咏史,可以这样翻译:

赤璧战后,死者沉溺阻滞了江流,

死者徒然留下名姓,江上是焚毁的船舟;

凄风中满天大火把曹兵烧得悲号惨叫,

无数的英魂都从此进入了冥府。

如果按咏物诗翻译,又可以这样表述:

它四壁朱赤,终被沉理于地下,

它形如空舟,载入徒然死去的人;

埋葬之际亲人一片号啕,冥物都被焚烧,

历史上多少英雄也未能逃出这个归宿!

刘先生认为此谜语谜底之物为棺材。笔者认为刘先生对谜面的分析是特别有道理的(标注红色),此谜谜面的描述,正是为了隐喻孝贤皇后的棺材,因为孝贤皇后的“棺材”确实太特别了,它真的是一艘“船”,而且作者在秦可卿的丧礼上,还特别的指出了这口棺材的特殊性——“樯木”。在这里作者其实是再一次提及了这个能显示人物身份的重要道具,“以船为棺”,这是只有在孝贤皇后身上才能对应的特殊标志。整个谜语所体现的悲凉意味,也确实和孝贤皇后死亡的情形相符。

而且“喧阗”这个词也颇值得注目。前文笔者常提及,孝贤皇后死亡后,常和永琮的夭亡联系在一起。而乾隆在永琮十二年除夕夭亡后,十三年《新春试笔》诗中,就用到了“喧阗”。前文《元春为何用爆竹做灯谜》,也指出此处“喧阗”的爆竹声和乾隆十二年重华宫诗题“爆竹”涵义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又拂新春试笔笺,且将闲景答流年。

藉非喜者忧何至,可识彭将殇尽然。

小几金钿犹错置,天街爆竹正喧填。

眼前花本非牢物(俗语云儿女眼前花),底镇牵情拟弃捐。

孝贤皇后盛大而超规格的葬礼,甚至多人因此获罪,这可能也是世人眼中的“喧阗”了。

笔者觉得此谜语的谜面的妙处在于,用如此短的一首谜语文字,几乎涵盖影射了孝贤皇后身上主要的特征事件:

其一,孝贤皇后去世于德州舟次,死在船上,水边。

其二,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以孝贤皇后的船为棺,抬入城内,并举办了最高规格的葬礼。

其三,孝贤皇后突然从高龄生嫡子的人生最得意事,转换到先丧子后丧身,令人唏嘘的结局。

前文已经多次提及,这是孝贤皇后的标签事件,前文“爆竹灯谜”“王十朋的不通”“樯木”等文也分别论述过,这首怀古诗,其实也是把孝贤皇后身上的标签事件,再以谜语的谜面形式又玩了一把梗。笔者觉得《红楼梦》中提及关于元春的诸多影射,都基本离不开上述几个特征。

也有人将此谜语谜底之物猜为“墓碑”,其中所隐喻的悲凉意味,自然和隐喻“棺材”类似,但是,就整个谜面来说,此谜语隐喻“孝贤皇后以船为棺”,更为确当姓空,因为“孝贤皇后以船为棺”实在是具有太特殊的标志性了,作者用意很明显是要把这一标志性事件展示出来。

==========================================================================================

但是,笔者认为,此谜语所隐喻之物为“孝贤皇后的棺材(以船为棺之事)”;但此谜语的所猜之物即谜底,却不是棺材,而是为前人所提及的“蚊子灯”。

将此谜语的谜底猜为“蚊子灯”的。笔者最初所见,是蔡义江先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引用他说。后来笔者从《镇江日报》2010年7月9日刊的习斌先生的《红楼梦与镇江种种》,知“蚊子灯”一说,赵曾望《窕言》曾提。

《红楼梦》与镇江种种 习斌

●灯谜射覆与红楼评

《红楼梦》留给后人的“哑谜”很多,第五十一回薛宝琴所制十首春灯谜,即为一个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答案的未解之谜。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试图猜这个“哑谜”。这个人就是晚清镇江籍著名楹联大家赵曾望。

赵曾望出生于1847 年,是近代镇江历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气横溢的学者。他在所著的《窕言》一书中,对薛宝琴的十首春灯谜的谜底一一释明。现摘录于下:

王雪香评《石头记》(注:这里指的是王雪香评本《红楼梦》,当年赵曾望所见《红楼梦》,可能即是此本),其未经道破之灯谜,皆为释明。惟《怀古》十诗,隐俗物十件,未能全释。余代释之。其一“赤壁”,蚊子灯也。其二“交趾”,铜喇叭也。其三“钟山”,耍猴儿也。其四“淮阴”,纳宝瓶也。其五“广陵”,剔牙棒也。其六“桃叶渡”,门神纸也。其七“青冢”,墨斗也。其八“马嵬”,肥皂也。其九“蒲东寺”,竹帘也。其十“梅花观”,纨扇也。此中唯耍猴儿,似非物件一类。作者特于前卷先设史湘云一谜,且云“真是俗物”,盖留为明眼人取决地耳。

一粟先生《红楼梦资料汇编》载赵曾望关于红楼梦之评价,赵的《窕言》因为未见到此书,不知其如何解释谜底为“蚊子灯”。笔者读到孙念祖先生《薛宝琴“怀古”诗谜试解》,孙先生对谜底为何为“蚊子灯”作了解释,孙说是否采之于赵说,不得而知,今将孙说列文如下。

孙先生将“猜“蚊子灯”,则谜趣盎然”,解释的很清楚,笔者赞同孙先生的说法。但是孙先生称“以灯之外型射舟,此为象形”,笔者却不能十分理解。笔者见识短浅,在此之前,并不知“蚊子灯”为何物,后来查阅网上,参考了《中华医学文物图集》《我是中国阿拉丁》等书,见到了几种民国时期“蚊子灯”的样式,所见者太寡,因此不能说此即完全代表清代“蚊子灯”的样式,但似乎“蚊子灯”之形状,说它类船也可,说不类船呢,也不甚太像;仁者见仁。或许有精巧者,有类船者,宫廷用者更为精巧漂亮也说不定,“蚊子灯”之形,以待行家指正。

蚊子灯的原理,笔者读仲德崑先生《我的建筑生涯,我的油灯收藏》一文,对其解释是这样的:

清晚期铜质灭蚊灯(如图),造型酷似西方武士的头盔。下部是一灯壶,上部的灯罩用黄铜制成,前面开一圆洞,顶部作一圆孔。灯点燃后,向前可照明,顶部小孔可以透气。古人夏日使用蚊帐,帐内偶有蚊虫嘤嘤。人们手端油灯在帐内照明寻找蚊虫,一当发现停歇在蚊帐上的蚊子,用灯前部的圆洞对着罩上去,由于气流的作用,蚊虫立刻被吸入圆洞烧死。这里古人对于流体力学的应用,可谓“灯火纯青”了 。

笔者还读到过一种说法是,蚊子灯是利用飞虫趋光的原理,将蚊子引诱到灯中烧死。

而关于蚊子灯的用法,《金瓶梅》曾有一段描述可供参考。

第十八回赂相府西门脱祸 见娇娘敬济销魂

那时正值七月二十头天气,夜间有些余热,这潘金莲怎生睡得着?忽听碧纱帐内一派蚊雷,不免赤着身子起来,执烛满帐照蚊。照一个,烧一个。

以《金瓶梅》文字看来,似乎蚊子灯的原理是上述第一种。但笔者却有个疑问,第一种解释的出处有没有可能即来自于金瓶梅之文。无论怎样,此说似乎较为合理,因为若以蚊的趋光性为原理的话姓空,蚊子灯似乎要一直点着放在一处,不符合金瓶梅中“执烛满帐照蚊,照一个,烧一个”的描述。再看“喧阗一炬悲风冷”,作者谜题似乎也在描述蚊灯内热空气上升而冷空气进入,形成吸力这一现象。

而且金瓶梅还为此谜谜底为“蚊子灯”,提供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佐证——“蚊雷”,将蚊子声比喻成雷声,这和谜题诗“喧阗”的用法真是异曲同工。

综上所述,薛宝琴此谜,表面上出的谜,谜底是猜“蚊子灯”;谜面的文字表述,其实也是带有隐喻的,实际上是隐喻——孝贤皇后“以船为棺”之事。

你可能想看: